血友病性关节病的放射学特征

临床病例 22.10.2006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33岁,男性
作者: Karuppasamy K, Aniq H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该患者因右膝关节肿胀疼痛就诊,症状已持续两周。体格检查显示膝关节肿胀、发热且触痛。患者无法负重。膝关节固定在30度的屈曲畸形。

影像学表现

这位患者主诉右膝肿胀疼痛,已持续两周。右膝肿胀、发热且压痛,患者无法负重,并存在固定的 30 度屈曲畸形。患者童年时期曾多次出现右膝自发性关节积血,但此后未再发生。右膝平片显示软组织肿胀,并可见弥散性的滑膜钙化。由于骨质减少,胫骨和股骨骺部的骨小梁结构变得粗糙,关节间隙也变窄。随后,他接受了在 0.5 特斯拉设备上进行的膝关节 MRI 检查。T2 加权图像显示关节腔积液明显,滑膜组织在全关节范围内表现为低信号,这与慢性反复关节内出血后铁血黄素沉积相一致。此外,还可见继发性膝关节骨关节炎累及三个关节间室,尤其在负重部位的关节软骨变薄,并伴随软骨下囊肿。患者从童年时期起即患有甲型血友病,同时还是丙型肝炎和 HIV 的携带者。入院前 48 小时,患者将人抗血友病因子(第 VIII 因子)制剂的用量从每周三次的 1000U 增至每天两次的 2000U。入院时,其第 VIII 因子水平为正常值的 110%,因此维持相同剂量两天。随后,由于其第 VIII 因子水平上升至 135%,剂量被调整为每天两次 1000U。患者接受了常规物理治疗,病情逐渐好转,并于入院后一周出院。

病情讨论

血友病是众所周知的遗传性出血性疾患。A型血友病由凝血因子VIII缺乏引起。凝血因子VIII在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通过维持足够数量的因子Xa来产生凝血酶。由于继发性止血失败而发生出血,这是因为生成的凝血酶不足,导致纤维蛋白栓子无法稳定[1]。血友病的诊断依据家族史或出血事件。根据因子VIII的水平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当其低于正常值的1%时被视为“重度”,当其在1–5%之间时为“中度”,当其大于5%时则为“轻度”。重度血友病的典型表现是自发性关节出血和肌肉出血[1]。血友病目前尚无法治愈,现有的治疗方法是将因子VIII水平提升至足以止血[1]。反复发生的关节出血会导致滑膜炎和绒毛样增生。血黄素会沉积在滑膜巨噬细胞中。增生的滑膜血供丰富,更容易受损。在血友病性关节病中,这会引起进一步的出血以及对软骨和软骨下骨的损害。血管扩张(血供增多)会导致关节周围骨质疏松和骨骺过度生长。多发性的软骨下囊肿被认为是由于骨内出血所致,这是血友病关节病的典型表现。常受累的关节包括膝关节、肘关节、踝关节、髋关节和肩关节[2]。 根据影像学变化,可使用Arnold–Hilgartner分级将病变阶段从I分至V期。在I期,仅见软组织肿胀或积液,骨质与关节面正常。在II期,可见关节周围骨质疏松和骨骺在骨骺线愈合前的过度生长。在III期,可见骨质侵蚀、硬化和软骨下囊肿,但关节间隙仍保持。在VI期,可见局灶性或弥漫性的关节间隙狭窄。在V期,关节挛缩并出现严重的退行性改变[2]。 主要的鉴别诊断包括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和出血性滑膜炎。对PVNS而言,最常累及膝关节,且常见于20–50岁的女性。影像学上可见增生滑膜内无钙化,同时在关节面两侧可见有硬化缘的骨质侵蚀[3]。在MRI上,含血黄素的增生滑膜在T1加权和T2加权序列上均显示低信号[4]。出血性滑膜炎也可与血友病性关节病相似,但多数情况下有外伤史来区分这两种情况[3]。 血友病性关节病的一个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是血友病假瘤,即长期包膜形成的血液聚集物。它常见于成人,通常以病理性骨折表现,常见于股骨和骨盆。影像学上可表现为软组织肿块、溶骨性病变或大型侵蚀性肿块[2]。MRI可在其他成像手段之前更早地发现血友病性关节病的改变。由于关节腔内大量高信号积液中存在极低信号的血凝块,在T2加权成像上会出现明显的液-液平面。慢性炎症的含血黄素滑膜在T1加权像上呈中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极低信号。放射学上未见的软骨下囊肿和骨软骨损伤可在MRI上显示[2]。

鉴别诊断列表

血友病性关节病。

最终诊断

血友病性关节病

证书

(未检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右膝关节的普通X线片

icon
右膝关节的普通X线片
icon
右膝关节的普通X线片

右膝MRI扫描—MRI T2加权SPIR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

icon
右膝的磁共振扫描——MRI T2 加权 SPIR 矢状面及冠状面图像
icon
右膝的MRI检查——MRI T2加权SPIR矢状面及冠状面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