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成骨细胞瘤

临床病例 20.11.2006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29岁,女性
作者: D. Gurbuz, M. Ulusoy Haseki Hospital,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34083- Istanbul/TURKEY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女性患者因慢性左髋部疼痛,正在接受左股骨的X线、CT、骨扫描及MRI检查。

影像学表现

有一名患者,左髋部持续四年轻微的局部疼痛,此前在其他科室接受过药物治疗但无效,因而转诊至我们门诊。体格检查发现关节活动度轻度受限。患者无外伤史或任何全身性疾病,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正常。先后进行了普通X光、CT、MRI和骨扫描,随后进行了切除性活检。病理报告结果与成骨细胞瘤相一致。

病情讨论

骨母细胞瘤(Osteoblastoma)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骨原发肿瘤,其特征是富含血管的结缔组织基质,并在其中有活跃生成的骨样组织和原始编织骨 (3)。骨母细胞瘤约占所有骨原发肿瘤的1%,在所有良性骨肿瘤中约占3%,通常在第二和第三个十年被诊断,发病高峰在第二个十年。男性与女性的发病比例约为2:1 (2,3)。骨母细胞瘤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依次为脊柱、股骨、足和踝 (3)。在脊柱中,主要累及神经弓。多灶性骨母细胞瘤较为罕见 (2,3)。骨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包括疼痛、脊柱侧弯、局部肌肉痉挛、僵硬以及神经功能缺损 (3,4)。骨母细胞瘤可以位于骨髓腔、皮质或骨膜下 (4)。其影像学表现的多样性取决于病变的解剖部位。X线通常显示为膨胀性的、边界清晰的溶骨性病灶,可见基质钙化以及轻度周围硬化 (1,3,4)。骨母细胞瘤往往导致皮质膨隆(75-94%的病例)以及皮质破坏(20-22%的病例)。骨显像、CT和MRI等其他检查方法也有助于了解病变范围 (4)。在T1加权MRI上,骨母细胞瘤通常呈低或中等信号强度;在T2加权图像上,则呈高信号强度。肿瘤边缘以外的骨髓及周围软组织常可见水肿。在T1和T2加权图像上均可见与钙化相对应的信号空白灶。注射钆剂后,肿瘤及周围炎症反应增强,这种广泛的炎症反应可能会模拟恶性过程 (1,4)。在对骨母细胞瘤进行放射学鉴别诊断时,需要考虑骨样骨瘤、骨脓肿、动脉瘤样骨囊肿、软骨黏液样纤维瘤、软骨瘤及骨肉瘤 (1,2,4)。 尽管骨母细胞瘤与骨样骨瘤在好发年龄及显微结构上类似,二者均可产生骨样组织,但它们在临床及影像学上有所不同。判断骨母细胞瘤与骨样骨瘤时,最重要的标准是病灶核心(nidus)的大小。按照定义,骨样骨瘤中病灶核心的最大直径为2 cm。如果病灶更大,则归类为骨母细胞瘤,因为骨样骨瘤通常有有限的生长潜能,而骨母细胞瘤则不受此限制。骨母细胞瘤缺乏典型的疼痛特征,这一点也有助于区别二者 (1,2,3)。骨母细胞瘤患者的主要症状是钝痛,局限于病灶部位,起病隐匿,疼痛程度比骨样骨瘤轻,不呈夜间加重,只有7%的病例对水杨酸盐类药物治疗有缓解 (3,4)。而在骨样骨瘤中,疼痛常在夜间加重,服用水杨酸盐类药物后可在约20至25分钟内得到显著缓解,这是诊断的一条重要线索。二者的自然病程也不同:骨样骨瘤往往会自发缓解,而骨母细胞瘤则更倾向于进展,甚至发生恶性转化 (2)。对于骨母细胞瘤的治疗可选择边缘整块切除,刮除并植骨联合内固定,或者放射治疗和化疗 (2,3,4)。

鉴别诊断列表

股骨成骨细胞瘤

最终诊断

股骨成骨细胞瘤

证书

(无内容可翻译)

图像分析

图2:左侧股骨近端CT

icon
图2:左侧股骨近端CT

图3:骨显像

icon
图3:骨显像

图4:轴向T1WI磁共振成像

icon
图4:轴位T1WI MR

图1:左股骨X线片

icon
图1:左侧股骨的X光片

图5:轴向脂肪抑制T2WI磁共振

icon
图 5:轴向脂肪抑制 T2WI 磁共振

图6a和6b:冠状位STIR

icon
图6a和6b:冠状位STIR
icon
图6a和6b:冠状位STIR

图7:轴位对比增强T1加权磁共振成像

icon
图7:轴位对比增强T1加权MR

图8:冠状位脂肪抑制对比增强T1WI磁共振成像

icon
图 8:冠状位脂肪抑制对比增强 T1WI MR

图9:显微镜检查

icon
图 9:显微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