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髋关节无血管性坏死

临床病例 18.01.2007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13岁,男。
作者: CR Langley, GJ Bayne, NMP Clarke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这名患者出生于刚果,于9个月大时被诊断出患有镰状细胞病。MRI显示左髋关节有股骨头坏死(AVN)。我们展示了一系列普通X线平片和MRI,用以说明因镰状细胞病导致的髋关节股骨头坏死的发展过程及治疗方法。

影像学表现

患者主诉左髋疼痛加重已数周。其既往病史包括镰状细胞病。无家族性髋关节疾病史。对疼痛髋关节的检查显示内旋活动范围减少,并在各个动作平面的终末范围出现痉挛。平片提示骨软骨骨折并累及骺部。患者入院接受皮肤牵引治疗,等待骨扫描和MRI检查。MRI和骨扫描确诊左髋股骨头坏死(AVN)及脾大。患者随后以部分负重拄拐出院。 八个月后,患者经门诊因跛行加重及左髋疼痛加剧两周再次入院。检查再次发现髋关节活动范围减少:屈曲120度,内旋0度,外旋30度,外展40度。患者接受皮肤牵引治疗后效果良好,24小时后以无负重状态出院,并安排了住院行关节造影检查。关节造影在日间手术中进行,结果显示左髋存在明显的铰链式外展。六周后,患者行股骨近端外翻截骨术,并进行了髂腰肌和内收肌松解术。术后患者采用牵引和单侧髋管石膏固定,并以无负重状态出院。计划日后取出螺钉。

病情讨论

镰状细胞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慢性血红蛋白病。在镰状细胞病中,无菌性骨骼病变有两种原因:慢性溶血性贫血导致骨髓增生,以及缺氧导致红细胞镰状化、缺血和梗死。1 在青春期和成年期,镰状细胞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是血供由终末动脉供应区域(如股骨头或肱骨头)发生的股骨头坏死(AVN)。患者通常会出现与患关节功能受限相关的疼痛。AVN晚期常见慢性疼痛,尤其在股骨头坏死时更为明显。负重会加重因AVN导致的疼痛。镰状细胞病患者的骨和骨髓梗死可导致以下影像学改变: • 骨溶解(急性梗死时) • AVN • 关节崩解 • 骨髓硬化 • 骨膜反应(在成人中不常见) • H形椎体(椎体终板呈阶梯状凹陷)4 AVN区域在影像学上可表现为骨硬化并伴有继发的修复反应,最终导致骨和关节的退变性破坏。1991年在英国的一项研究中,对41例镰状细胞病患者进行观察,其中有11例(41%)发生了股骨头坏死,7例(26%)为双侧病变。2 MRI是检测镰状细胞病患者早期AVN征象以及识别骨髓炎发作的最佳方法。核素扫描也可用于检测早期AVN。普通放射学在评估亚急性和慢性梗死时有所帮助,但在AVN的急性期价值有限,此时MRI也优势不大。3 Perthes病通常影响年幼的儿童。在年龄较大的儿童和青少年中,所谓的Perthes“病变”可能等同于特发性AVN。

鉴别诊断列表

左髋关节缺血性坏死,继发于镰状细胞病。

最终诊断

左侧髋关节股骨头坏死,继发于镰状细胞病。

证书

(无内容可翻译)

图像分析

图1. 初次就诊时的X线片

icon
图1. 初次就诊时的X线片

图2. 就诊后1个月的X线片。

icon
图 2. 就诊 1 个月后的 X 光片。

图 3. 就诊 3 个月后的 X 线片

icon
图3. 就诊后三个月的X线片

图4. 术前,就诊后9个月。

icon
图4. 术前,就诊后9个月。

图5. 近端股骨外翻截骨术术后X线片

icon
图5. 术后股骨近端外翻截骨术X线片

图6. MRI扫描。冠状位STIR序列:左侧股骨头可见大范围信号异常。股骨头中央部位呈异常低信号,且股骨颈可见异质性信号。关节腔内有少量积液,但无滑膜增厚。股骨颈内侧皮质增厚,提示可能存在骨膜抬起,与既往损伤相一致。右侧股骨头表现为扁平和增宽,但信号相对正常,提示先前曾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icon
图6. MRI 扫描,冠状位 STIR 序列: 左侧股骨头可见大范围信号异常。股骨头中央柱显示异常低信号,并可见来自股骨颈的异质性信号。关节内少量积液,但无滑膜增厚。股骨颈内侧可见皮质增厚并提示骨膜抬起,与既往损伤相符。 右侧股骨头呈扁平和增宽,虽然信号 r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