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患者无明显病理学既往史,因数月来逐渐出现的右大腿无痛性肿块前来就诊。
患者因右大腿出现持续9个月的无痛性肿块就诊。临床检查发现右大腿前部容积增大,无血管征象,也无神经受压迹象。血细胞计数检查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超声检查及磁共振成像(IRM)检查显示右大腿区域软组织内出现大小可达6厘米的囊性肿块(图1、2、3)。诊断为软组织棘球蚴病。手术时切除部分肿块,病理检查证实了该诊断。
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阶段引起的寄生虫感染,可存在于人体的多个部位。包虫病最常见累及肝脏和肺部。即使在包虫病流行的地区,其肌肉定位也并不常见,频率在占全身包虫囊肿(KH)总数的2.4%至5.3%之间。最常受累的肌肉通常是颈部、躯干以及四肢根部的肌群,特别是下肢,这与其丰富的血供有关。 临床症状并不具特异性,且主要特点是临床潜伏期长。多数情况下,肌肉骨骼系统受累的患者并不存在肝脏或肺部感染。 影像学检查是最重要的环节。常规X线检查可用来排除囊肿钙化或骨质病变。但首先应进行超声检查;在大多数情况下,超声可显示多囊型囊性病变,偶见蠕虫膜卷曲的蛇形影像,这具有特征性。本病例中未行CT检查,CT可明确囊肿数量、大小、部位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然而,MRI能够通过多平面切片和多种序列来弥补CT的不足;MRI可以更好地进行解剖学研究,并能精确分析囊壁以及与邻近血管等结构的关系。实际上,只有在可疑病例中才需考虑做MRI。本例患者表现为多囊型病变,这是包虫病的典型特征。 主要的影像学鉴别诊断包括:与KH I期(滑膜囊肿和出血性囊肿)、IV期(冷脓肿或肿瘤)以及V期(钙化血肿和钙化性肌炎)相鉴别。 该病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通过MRI进行的多平面术前研究可以使手术入路更为方便。
肌肉包虫病
目前没有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
于患者右大腿部位的超声与MRI影像中,可见边界较清晰的多囊状病变。超声显示多发囊泡结构,部分囊内可见分隔或膜状结构。MRI可见相对较大的囊性病变信号,内部存在多个囊腔或分隔,T2加权序列上呈高信号,T1加权序列相对低信号,局部可见囊壁或分隔。周围软组织总体形态尚规则,暂未见明显侵犯骨骼或大血管的征象。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痛性、渐进性右大腿肿块)、流行病学背景(若来自包虫病流行区更具提示意义)以及影像特点(多囊泡、囊壁膜状分隔),考虑最可能诊断为肌肉部位棘球蚴病(包虫病)。如需要最终确诊,可行血清学检测(血清棘球蚴抗体)和(或)术中或术后病理学明确。
治疗策略:
康复与运动处方:
在患者完成手术后,需结合个体情况,制定安全和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方案。
若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出现明显疼痛、局部红肿或其他不适,应及时停止并向专业医生或康复治疗师咨询。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作为基于现有信息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不适,请及时就医。
肌肉包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