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黑色素瘤的患者的转移性淋巴结
患者背部上方有一个棕褐色、隆起的斑点(1.3×1.2 cm),呈结节状、结构不均匀且边缘不规则;病灶周围有类似血管瘤的色素性小结节,最大直径0.5 cm,距离主病灶1.5 cm(图1)。其形态提示存在伴随局部卫星病灶的黑色素瘤,因此对该斑点及其周围皮肤和真皮进行了外科切除。显微镜检查证实为无溃疡、浅表侵及型黑色素瘤,并伴有肿瘤卫星病灶。 手术后一个月,患者接受了腋窝和腹股沟区域的超声检查(高频探头/10-13 MHz);在左侧腋窝,超声显示一个增大的淋巴结(18×10 mm),其上极完全改变,呈现低回声区并带有分叶状边缘,疑似淋巴结的转移侵犯;彩色多普勒(Power-Doppler)进一步显示血管分布紊乱(图2)。在第一个淋巴结附近,超声还显示第二个淋巴结(16×5 mm),其皮质局部增厚,疑似存在局灶性转移结节(3×2 mm)(图3)。 为评估是否存在其他转移淋巴结,患者接受了18-FDG全身PET-CT检查,仅在左侧腋窝区域发现病理性摄取(SUV=3.8)(图4)。随后对左侧腋窝区域进行了根治性淋巴结清扫;病理结果证实两个先前怀疑存在转移的淋巴结确有转移,其中较大的一个被肿瘤完全浸润,另一个则仅在皮质的局限区域出现肿瘤浸润,正如超声所提示的那样(图5)。
典型的治疗方法是在怀疑黑色素瘤的情况下先进行病灶消融;如果病理检查证实存在肿瘤,则治疗策略包括扩大先前的手术切口范围(切除周围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并进行前哨淋巴结检查。前哨淋巴结检查的步骤通常是在病变区注射特定的放射性药物(通常是与胶体结合的³⁹⁹锝),过一段时间即可检测到病灶区的首个引流淋巴结(即所谓的前哨淋巴结),然后在手术中将其切除并进行病理分析。如果组织学分析排除了淋巴结的肿瘤浸润,则通常被认为转移可能性非常小;而若前哨淋巴结被证实已被肿瘤侵犯,则需要切除同一组淋巴结(根治性淋巴结切除)。 在本病例中,患者并未进行淋巴显像检查,而是接受了腋窝及腹股沟区的超声检查,因为这些浅表区域是后背部黑色素瘤常见的转移淋巴结部位,可以通过影像检查精确评估;同时还进行了PET-CT检查。影像学在黑色素瘤患者中的主要作用是进行肿瘤分期,并检测到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病灶。高频超声可对淋巴结结构进行精确评估。正常淋巴结的典型超声特点包括: - 椭圆形状,短径/长径比 > 2; - 皮质薄但界限清晰; - 门部(hilum)清晰; - 血管主要位于门部(在Power-Doppler下评估)。 而转移性淋巴结的表现通常包括以下影像学特征: - 圆形形态,短径/长径比 < 2; - 边缘不规则,皮质增厚并可能有偏心的、不均质的区域; - 门部常见缺失或因肿瘤浸润而移位; - 异常血管分布(穿过皮质,管径不规则,在Power-Doppler下可见信号突然中断)。 相较之下,CT并不是检测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方法,其唯一可能提示淋巴结转移的标准是淋巴结肿大(短径 > 1cm)。然而,通过获得非常薄的CT层厚(<1mm)和多平面重建,可以测量所有淋巴结直径,并基于形状(圆度)的评估推断其恶性可能性。即便如此,如果CT上淋巴结大小并不明显增大,也不能排除存在微小的转移病灶。 近年来,MRI也被引入淋巴结的分析中,因为它可以显示黑色素(黑色素通常集中在正常及转移淋巴结的皮质中)。黑色素会缩短T1弛豫时间,从而在T1加权图像中呈高信号;而在T2加权图像中的信号强度则可能多种多样,多数情况下较低,因为同时存在T2弛豫时间缩短的影响。此外,使用超顺磁性造影剂(氧化铁颗粒)对鉴别增生性与转移性淋巴结也有所帮助:反应性淋巴结在给药后在T2加权图像上表现为低信号,而转移性淋巴结则保持高信号,因为缺乏淋巴细胞对氧化铁颗粒的摄取。
在一名患有黑色素瘤的患者中发现两处转移性腋窝淋巴结
没有可翻译的内容。
1. 皮肤病灶(背部黑色素瘤处):外观颜色深、表面不规则隆起,周围可见色素及结节样病变;结合既往病史,提示高度恶性线索。
2. 超声检查(腋窝及腹股沟淋巴结):可见部分淋巴结呈圆形,皮质明显增厚,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门部结构(淋巴门)不清或偏移;多普勒可见异常血流走形、皮质内血管紊乱及血流增多,提示恶性转移可能。
3. CT 扫描(胸部):可见部分淋巴结短径增大,接近或超过 1cm,形态近似圆形;对于较小淋巴结,CT 灵敏度不高,仅可根据形态和大小变化进行初步怀疑。
4. PET-CT 显示:在腋窝区、部分胸部淋巴结区域,以及其他可疑部位可见明显葡萄糖代谢增高灶,与肿瘤转移或局部复发高度相关。
5. 病理学(活检/术后标本):示肿瘤细胞局部浸润淋巴结皮质,黑色素含量较高,符合恶性黑色素瘤转移特点。
1. 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基于患者既往确诊恶性黑色素瘤的病史、局部皮肤恶性病灶表现,以及影像学上可见圆形、血流紊乱的淋巴结病灶,此项诊断最为可能。
2. 其他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若患者同时存在多个部位淋巴结肿大,也需考虑其他恶性肿瘤(如淋巴瘤、转移性癌)可能,但结合患者原发灶可明确指向黑色素瘤。
3. 炎症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急性或慢性感染时也可增大、血流丰富,但通常形态更偏椭圆,且与患者感染症状关联明显;本例影像学特征更支持肿瘤转移。
综合患者已有的恶性黑色素瘤病史、超声和 PET-CT 所示可疑淋巴结代谢增高以及病理学结果,最可能的最终诊断为: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
1. 治疗策略
- 手术治疗:若病理结果及影像学均提示淋巴结转移,可考虑行扩大切除原发皮损(或确保原切口扩大到足够范围)并进行淋巴结清扫(或已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后,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行区域淋巴结清扫)。
- 综合治疗:对于已证实存在淋巴转移或远处转移风险较高的患者,可考虑术后联合免疫治疗(如 PD-1 抑制剂)及/或分子靶向治疗(如 BRAF/MEK 抑制剂)以降低复发可能。
- 放射治疗:部分高风险或局部残余病灶,也可考虑局部放射治疗辅助控制。
- 随访与监测:手术及综合治疗后需定期行影像检查(超声、CT 或 PET-CT)及血液学标志物检测,以尽早发现复发或新发转移。
2. 康复与运动处方
A. 术后早期(伤口愈合期):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现有信息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面对面诊疗及专业医生的意见。具体诊断与治疗方案应结合专业医疗机构的综合评估后确定。
在一名患有黑色素瘤的患者中发现两处转移性腋窝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