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年轻女性出现双足和踝关节的逐渐发作性疼痛,并在过去多次出现踝关节扭伤。
一名10岁女性患者,主诉双足在过去2个月内逐渐出现并加重的疼痛。她在过去几个月中多次发生踝关节扭伤。双足疼痛在活动时最为严重,休息时可缓解。检查发现双足前外侧部位有压痛。为双侧踝关节拍摄了正位、侧位、内侧斜位X线片并进行了CT扫描。
跟骨舟骨联合(也称为跟骨舟骨桥)是跟骨与舟状骨之间的一种连接。该桥可能由骨质、软骨、纤维组织或它们的组合构成。普通人群中跗骨联合的总体发生率尚不明确,大多数研究报告其发生率低于1%,但在澳大利亚对尸体足的研究中,该发生率可达8.8%(5)。在所有的跗骨联合中,跟骨舟骨联合最为常见,其次是距跟骨联合。文献中尚未发现双侧跗骨联合的确切发生率,然而在美国纽约的一项研究报道,多个联合的真实发生率约为0.03%(4)。其病因尚不明确,但似乎是由于胎儿间叶组织的分化和分割失败所致。临床表现通常出现在8-12岁。大多数患者在联合开始骨化时出现症状。跗骨联合的临床症状往往在一系列扭伤或其他轻微足部损伤后出现。疼痛通常为逐渐加重,并在持续活动后最为明显。体格检查通常可在足部前外侧触及压痛,可能伴有平足和后足外翻。跟骨舟骨联合在内侧斜位(即足相对于X线胶片倾斜约45度)上最易观察到。在此视位中,骨性联合表现为跟骨前部突起的上内侧与舟状骨的下外侧彼此相连,形成连续的一块骨结构。在较常见的纤维性或软骨性联合中,两块骨看起来似乎仍保持关节相连。侧位片可见“食蚁兽征”,即跟骨前突向上延长和增大,尖端钝圆,类似食蚁兽的口鼻部。CT和MRI目前被推荐用于确诊跗骨联合。治疗初期以对症处理为主,包括止痛、鞋具调整和活动量改变。如保守治疗失败,则可考虑手术切除联合部。
双侧跟舟骨联合
对不起,您没有提供需要翻译的任何英文内容。
根据提供的双足正位与斜位 X 光片以及 CT 扫描,可见以下主要特征:
1. 在足背内侧前方(跟骨与舟骨之间)可见异常的骨质或类骨质连接,其形态类似“条带”或“桥接”。
2. 斜位 X 光片提示在跟骨前突与舟骨的近端之间存在部位紧密、轮廓相连续的形态学异常。
3. 从侧位 X 光片可见前方跟骨突伸长并呈现类似“食蚁兽口鼻”的外观(即 “Anteater Sign”)。
4. CT 影像可明确显示跟骨与舟骨之间存在骨性或部分纤维/软骨性连接,局部关节间隙缺失或变窄,并可见周围软组织轻度肿胀。
5. 整体骨质结构无明显急性骨折征象,足部其他关节间隙大体尚可,未见明显骨质破坏或局灶性骨质增生。
结合患者年龄(10 岁)、临床症状(双足足部与踝关节疼痛,反复崴脚史)和影像学表现,考虑以下可能诊断:
1. 跟骨与舟骨联合(跟舟关节融合,Calcaneonavicular Coalition):
• 常见于儿童或青少年,常因先天发育异常,导致跟骨与舟骨的某种程度融合(骨性、纤维性或软骨性)。
• 影像学特征主要在 X 光斜位和侧位上表现为跟骨前突与舟骨的异常连接、“Anteater Sign” 等。
2. 距下关节(跟距骨)联合:
• 亦属于跗骨联合的一种,不过多见于跟距骨之间融合,并非跟舟骨,但在临床上也会出现反复崴脚、足部疼痛。
• 临床可能会出现平足及足外翻,不过影像上通常更多在跟距关节间表现异常,相较本病例影像特征稍有不同。
3. 足部其他先天性或发育性异常(如足舟骨附加骨、跖骨异常等):
• 也可表现为足部疼痛和活动障碍,但通常在 X 光表现方面与真性跟舟骨融合具有明显区别。
综合患者的年龄、双足踝疼痛与反复扭伤史、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尤其是斜位 X 光显示跟骨前突与舟骨异常连接及“Anteater Sign”)以及 CT 对局部关节融合的清晰显示,最可能的诊断为“跟骨-舟骨联合”(Calcaneonavicular Coalition)。
1. 保守治疗:
• 疼痛管理: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或其他镇痛药以缓解关节疼痛和炎症。
• 足部支具或矫形鞋垫:使用足弓支撑或踝关节支具有助于减轻足部压力和不适。
• 活动调整:避免过度跑跳或剧烈运动,遵医嘱减少对足部负荷过重的活动。
2. 手术治疗:
• 若保守治疗后疼痛及功能障碍仍严重,可考虑手术切除联合部或关节融合术(具体方案视联合范围和类型而定)。
• 手术后通常需要一定周期的制动或部分负重康复锻炼。
3. 康复训练与运动处方(FITT-VP 原则):
• 频度(Frequency):建议每周进行 3-5 次低负重康复训练,如游泳或自行车等。
• 强度(Intensity):初期以轻中度为主,如 10-15 分钟低强度的踝关节灵活性训练,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转向动作。可依据疼痛情况逐渐增加运动负荷。
• 时间(Time):每次训练时长可先从 10-15 分钟开始,视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至 30 分钟左右。
• 方式(Type):优先选用低冲击的有氧运动(如游泳、椭圆机),配合踝关节、足底肌肉的力量及稳定性训练(如弹力带踝关节外翻/内翻练习、足弓肌群强化练习)。
• 总量(Volume):维持每周总时长 60-150 分钟的低强度运动,结合关节功能训练,持续 8-12 周观察效果。
• 进阶(Progression):若疼痛及关节稳定性获得改善,可逐渐增加负重及运动量,例如慢跑或轻度跳跃训练,但需循序渐进,如在 2-3 周内每次增加 5 分钟训练时间,同时监测疼痛和肿胀反应。
4. 注意事项:
• 若出现明显疼痛加剧或新损伤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进一步限制活动或调整治疗方案。
• 由于儿童骨骼尚在发育中,应特别注意避免过度负荷及不恰当的运动方式,避免引发持续性足部畸形或损伤。
本报告仅基于现有影像及病史信息做出的初步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实际诊断与治疗建议。患者应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及医生意见进行后续检查与治疗。
双侧跟舟骨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