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来主诉肘部疼痛,无法通过风扇缓解。疼痛与创伤事件无关,且无夜间加重。
1年来一直主诉肘部疼痛,使用风扇无法缓解。与创伤事件无关,夜间亦无加重。 其全科医生建议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并配合物理治疗,但并未见改善。 平片(图1)显示尺骨皮质内出现一个小的圆形透亮区(病灶),周围硬化范围有限,并伴有明显的骨膜反应。 MR成像证实了X线所见(图2):滑膜增厚、关节积液以及鹰嘴部水肿。肿瘤周围无软组织水肿。 2 mm厚的轴向CT扫描(图3)显示一个溶骨性病灶(小且圆的病灶)以及尺骨明显的骨膜反应。 患者接受了手术切除,切除病灶的组织学检查显示为骨样骨瘤。 目前患者无任何症状。
骨样骨瘤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良性骨骼肿瘤。肿瘤通常直径小于1.5厘米。骨样骨瘤可发生于任何骨骼,但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发病于四肢骨;颅骨和面骨极少受累。大多数骨样骨瘤患者为年轻人(10-30岁)。骨骼的骨化中心很少受累。病变最初表现为位于圆形透亮缺损内的一个小的硬化性骨岛。肿瘤可自行消退。肿瘤由富含骨样组织和相互连通的骨小梁构成的椭圆形或球形“瘤巢”组成,并位于高度血管化的结缔组织背景上,其中含有大的扩张血管通道。瘤巢内骨质和骨样组织的数量因位置不同而异,并在影像学中体现为不同程度的放射学致密度。 根据肿瘤位置,可将骨样骨瘤分为皮质型(更常见)、松质型或骨膜下型。 典型表现是肿瘤部位的局限性骨痛,夜间加重,活动时可加重,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后能显著缓解。 关节囊内病变常会引起明显的关节内炎性反应,表现类似于侵蚀性关节病、晶体性关节病或感染性关节炎。大约有一半的关节内病变患者可能在症状出现后1.5-22年内出现骨关节病变的并发症。若肿瘤病程长,受累肢体可能会出现明显乏力并伴有肌肉萎缩,但这种情况较为罕见。关节内病变会导致滑膜增厚或炎症和关节积液,这些表现可能被误读。 由于关节内骨样骨瘤可能被误诊为其他形式的炎症性或感染性关节炎、非特异性滑膜炎或莱格-卡尔维-佩尔斯病,该病的诊断通常延误。 放射学检查是首选的初步检查;其特征在于圆形或卵圆形的透亮缺损,约75%的患者可见此特征。肿瘤所在部位决定了骨硬化的程度。在髓腔内的肿瘤,硬化很少或不存在;而皮质或骨膜下肿瘤则会导致明显的硬化。病程越长,硬化越明显。儿童患者的硬化反应也较成人更明显。 对于关节下和关节囊内的肿瘤,其反应性硬化可能较病变部位相对更远。关节内肿瘤可出现关节积液,并伴有过早的软骨丢失。大约一半的关节内肿瘤患者会出现骨关节病变。区域性骨质疏松在患者中很少见,推测是由于失用所致,可表现为关节周围的骨质减低。 本次MR成像检查方案包括矢状面和冠状面的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梯度以及STIR序列。约60%的患者在瘤巢周围可见骨髓水肿。年轻患者的瘤巢周围水肿更为明显。 CT是一种准确的诊断工具,可精确定位瘤巢。
关节内骨样骨瘤
(无英文内容可翻译)
根据提供的肘关节X线、MRI以及CT影像,可见如下主要特征:
上述影像学改变常提示在骨皮质或近关节内存在一个带有明显硬化边缘的“小窝”样病灶,并存在一定程度的骨质反应(硬化增生及水肿)。
基于患者年轻(18岁)、肘部骨性病灶的面积及形态特征,结合影像学所见,可能的诊断包括:
结合患者的年龄(18岁)、局部肘关节慢性疼痛表现、影像学上明显的骨小体(nidus)及周围硬化反应等典型特征,最可能的诊断为:
骨样骨瘤(Osteoid Osteoma)。
若需进一步确诊,可考虑在CT引导下行精准活检,或通过典型的临床症状反应(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后疼痛明显缓解)进行佐证。
在症状缓解或术后康复阶段,为防止关节活动度下降与肌肉萎缩,可依照以下原则进行个体化康复训练(FITT-VP原则):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局部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度变化。如出现明显不适或症状恶化,应及时复诊并调整康复计划。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及临床资料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方案。如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就医并与专科医生讨论。
关节内骨样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