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由1999年接受甲状腺切除和放射性碘治疗的甲状腺癌引起。
患者因癌症接受了全甲状腺切除术,组织学检查显示乳头状-滤泡状(分化型)癌,伴有甲状腺周围组织浸润。因此,她接受了放射性碘治疗;但在此治疗后,全身显像扫描显示腰骶脊柱部位的骨转移。一直到2005年,患者多次接受放射性碘治疗并未出现病情恶化的证据,直到当年患者开始出现胸腰骶部疼痛、双下肢感觉异常以及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升高。她随后进行了全身显像扫描和CT检查,结果显示骨转移进展。尽管病灶接受了放射治疗和化疗,仍然继续进展,累及右侧髂骨翼和坐骨耻骨、左侧髋臼-耻骨区域以及第10胸椎。2007年12月,患者进行了胸部和腹部的CT检查。所附图像显示了位于右侧髂骨翼(多次接受放射治疗)的巨大病灶与近期出现的椎体病灶之间的差异。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亚型,占所有甲状腺癌的相对发病率约75%至85%,并且通常病程较为良性。既往家族中有此病的患者并不太可能增加甲状腺癌的风险;已知最强的危险因素是既往放射线暴露。转移相对少见,在被诊断为甲状腺癌的所有患者中约有9%会出现转移;一旦发生转移,最常受累的部位是肺和骨。分化型甲状腺癌是最可治愈的癌症之一,其转移性疾病的预后也比其他癌症更好,病程进展缓慢,而且在年龄、性别、转移部位、组织学类型或远处转移发生的时间间隔方面,并没有显著的生存率差异。常规的甲状腺功能检查并不易提示甲状腺癌,相反,血清甲状腺球蛋白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中显示出实用价值。肺是甲状腺癌发生远处转移最常见的部位,在所有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约占7%,且在多发转移患者中超过80%;此外,几乎有一半的甲状腺癌死亡是由肺功能衰竭导致的。骨转移的发生率从不到1%到超过40%不等,可因原发肿瘤类型和分化程度而异。在多发转移灶的治疗中,主要通过放射性碘治疗(针对分化型甲状腺癌)、L-甲状腺素、在放射敏感的孤立性病灶可采用放射治疗以及化疗进行治疗。对于因骨病灶导致疼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受压引起神经症状或中枢神经系统转移而产生症状的患者,可通过姑息性切除手术以改善生活质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局限性转移病灶进行完全转移灶切除,可使患者的生存率略有提高。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骨转移
(无内容可翻译)
根据提供的 CT 影像资料可见:在胸椎椎体、肋骨以及部分骨盆或腰椎区域,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表现,形态可呈溶骨性改变,部分区域可伴有边缘硬化或不规则骨皮质受损的影像学征象。病变周围尚无明显大块软组织肿物形成迹象,但可见局部骨皮质变薄甚至断裂风险。未见明确病理性骨折影像证据,但需警惕骨强度下降带来的潜在骨折风险。影像整体符合多发性骨转移灶的表现特征。
基于患者既往甲状腺癌病史、影像学上多发的骨质破坏征象,以及她曾行甲状腺手术并接受放射性碘治疗的临床背景,最可能的诊断为分化型甲状腺癌(乳头状)多发骨转移。若需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可结合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以及影像学随访或骨穿刺活检进行综合判断。
针对骨质脆弱且有骨转移风险的患者,康复训练需要循序渐进、个体化制定并格外注意安全性。应用 FITT-VP(频率 Frequency、强度 Intensity、时间 Time、方式 Type、渐进性 Progression 或量 Volume)原则,初步建议如下:
在此基础上,需密切观察患者病灶疼痛程度、骨稳定情况及全身健康状况。若出现明显疼痛增加、运动后症状恶化或新的骨折危险时,应及时复诊并调整康复方案。
免责声明:
以上报告为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具体诊疗方案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结果及主治医师的综合判断而定。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骨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