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病

临床病例 07.05.2008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32岁,女性
作者: Armas, Mónica1; Gonçalves, Belarmino2; Marques, Cristina2 - 1Centro Hospitalar do Funchal 2Hospitais da Universidade de Coimbra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32 岁已知患有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病的女性,出现髋关节疼痛。

影像学表现

一名32岁的患者,自幼即确诊为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病,现因右髋部疼痛就诊。为评估右股骨骨软骨瘤进行了X线检查,与之前的检查相比未见明显变化。随后还进行了CT和MR检查以评估该病变。

病情讨论

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MHO)是一种遗传性常染色体显性疾病,其特点是在多个部位形成骨软骨瘤。大约三分之二的受影响个体有阳性家族史。多发性骨软骨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与单发病变相同。其影像学表现通常具有诊断意义,显示在骨外表面有软骨帽覆盖的骨性突起,并有与骨皮质和骨髓腔的连续。由于病变多发且可能伴随畸形,特别是在严重受累时,往往能较早通过影像学发现并诊断。大多数患者在5岁之前即可被诊断。膝关节、髋关节、踝关节、肩关节是最常受累的部位。病变在骨骼中的分布有所不同,有的作者报告为双侧对称分布,也有作者报告为单侧优势分布。 尽管X线检查常常具有诊断价值,但在评估这些病变时,超声(US)、CT和MR成像等其他成像手段也经常被使用。在MHO中,蒂状和广基底骨软骨瘤均可同时存在。广基底骨软骨瘤的比例与畸形的程度和严重程度相关。生长异常主要见于前臂和腿部。其他并发症也常与这些外生性肿物相关,包括骨折、血管/神经受压以及恶性转化。与单发骨软骨瘤相比,多发性疾病的恶性转化更常见且出现更早(约25-30岁)。其发生率可达5-15%,在肩部、髋部和骨盆等中轴部位的病变中发病率更高。恶性转化几乎均发生在骨软骨瘤的软骨帽内,形成软骨肉瘤,但也有少数报道出现骨肉瘤。若病变在骨骼发育成熟后继续生长或出现疼痛(且无骨折、滑囊炎或邻近神经受压等情况),则高度怀疑恶性转化,因为骨软骨瘤在骨骼成熟后通常很少继续增大。其他提示恶性转化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软骨帽明显增厚(厚度2-3厘米)、软骨帽内弥散性钙化以及出现软组织肿块。 CT通常能很好地显示病变与母骨之间的特征性皮质及骨髓连续性,尤其适用于解剖结构复杂的区域(如骨盆或脊柱),以及基底附着面宽的病变。CT在评估软骨帽钙化方面也非常准确。MR成像同样可显示皮质和骨髓的连续性,并对复杂区域的解剖关系特别有用。它是可视化病变对周围结构影响并准确测量透明软骨帽厚度的最佳成像方式。超声能测量透明软骨帽的厚度,但无法评估探头无法接近的深部病变,也无法评估病变的骨质部分。 对于多发性骨软骨瘤,通常对每个病变进行个体化处理,较大、有症状或可疑病变应从基底部切除。年轻患者切除后复发率更高。

鉴别诊断列表

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病

最终诊断

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病

证书

未检测到任何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具体文本。

图像分析

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

icon
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病
icon
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病
icon
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病

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

icon
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病

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病

icon
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