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

临床病例 14.05.2008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60岁,男性
作者: Emmanuel Astrinakis, Anastasia Oikonomou, Alexandros Chatzistefanou, Panos Prassopoulos.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右踝急性疼痛

影像学表现

一名60岁男性患者来到急诊室,主诉于晨间散步时轻微外伤后出现右踝急性疼痛。
对右踝的放射学评估显示并无骨折,但在远端腓骨和胫骨发现多发性骨软骨瘤(图1)。该患者已知有干骺端增生症(DA)的病史。对膝关节和踝关节进行的体格检查显示,在股骨远端,以及腓骨和胫骨的近端和远端均可触及无症状肿块。左踝(图2)和双膝(图3、图4)的X线片可见多发性外生骨疣,并伴有明显的骨变形。患者自童年起即已知晓这些病变,同时其父亲也有类似的骨骼赘生物。病史中未提及慢性疼痛或其他重要信息,除左膝关节活动度受限外。7年前获得的普通X线片评估结果并无变化。

病情讨论

DA或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具有不完全外显率,可在整个骨骼中出现多个骨软骨瘤。其在西方人群中的估计患病率为1:50 000至1:100 000。大约三分之二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其余病例归因于新发突变。在第8、11和19号染色体上分别发现了三个不同的基因位点,分别称为EXT1、EXT2和EXT3 [1,2]。几乎所有患者在12岁前即可确诊 [2]。
骨软骨瘤是一种发育异常,由骺板软骨局灶性分离引起。随后在软骨内骨化过程中形成一个在骨膜下的骨性突起,可呈广基或有蒂状,并有一个从骨表面突出的软骨帽。骨质突起的蒂部与其下方的皮质和髓腔直接相连。一旦骨骼发育成熟,骨软骨瘤的生长即停止 [2]。
在DA中,任何以软骨(软骨内骨化)为前身形成的骨头都可能出现骨软骨瘤,颅盖骨除外。特定部位包括肩胛骨和肋骨(40%病例)、肱骨(50%–98%)、肘部(35%–40%)、腕部(30%–60%)、手(20%–30%)、骨盆(5%–15%)、髋部(30%–90%)、膝关节(70%–98%)、踝关节(25%–54%)以及足部(10%–25%)[2]。
并发症包括骨畸形、骨折、身材矮小、肢体长度不等、假性Madelung畸形、神经血管受压、滑囊形成以及肉瘤样转变(可为软骨肉瘤或罕见的骨肉瘤)[2]。
在评估骨软骨瘤时,平片仍然是首选检查方法,表现为界限清晰的有蒂或广基性骨性突起。与骨皮质和松质骨相连续是其特征性表现。在长骨中,有蒂的骨疣往往呈圆形或尖形,自干骺端向骨干方向生长,远离关节。干骺端常不规则膨大并呈棒状。软骨帽中可见点状、絮状、逗号状、弧状或环状钙化 [2,6]。
在评估骨盆、肩部或脊柱骨软骨瘤方面,CT检查具有补充作用。通过三维CT成像,可在多个平面进行重建 [2]。超声对于诊断滑囊炎及骨软骨瘤相关的其他并发症(如动脉或静脉血栓、动脉瘤及假性动脉瘤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2]。MRI有助于准确测量软骨帽厚度,其在T2加权自旋回波图像上信号强度高。对骨骼已成熟的患者来说,软骨帽厚度超过1.5 cm提示恶性转变。MRI也是评估脊髓、神经根及外周神经受压的首选方法 [2,3]。使用201铊的放射性核素显像对于鉴别DA中骨软骨瘤的恶性转变与良性骨软骨瘤具有重要意义 [4]。而正常的同位素骨扫描几乎可排除恶性转变的可能性 [5]。

鉴别诊断列表

干骺端发育异常

最终诊断

多发性骨软骨瘤

证书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右踝关节的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

icon
右踝关节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
icon
右踝关节的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

左踝关节的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

icon
左踝关节的前后位和侧位 X 光片
icon
左踝关节前后位及侧位X线片

左膝关节前后位及侧位X线片

icon
左膝关节的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
icon
左膝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

右膝关节前后位X线片

icon
右膝关节前后位 X 线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