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描述了一例在创伤事件后出现右膝疼痛的患者。影像学特征提示半月板提篮柄撕裂的诊断。
一名24岁的男性出现右膝疼痛并无法完全伸直。既往史:2个月前曾有膝关节扭伤外伤。进行了MR检查。该MR成像
检查是在我院使用0.2T成像仪(ESAOTE)完成的。采用了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的T1、T2、PD、STIR加权序列。
桶柄撕裂通常是垂直或斜向的纵行撕裂,其附着的碎片从半月板边缘向外移位。大多数撕裂始于或接近半月板在胫骨上的后部附着点,并延伸越过中前三分之一交界处,使内侧部分超过股骨髁“赤道”并进入髁间窝。与我们的病例相似,反复出现疼痛、关节卡锁或无法完全伸直等临床症状常见。磁共振成像被认为是诊断半月板撕裂的最佳成像技术,也是唯一可用于预测此类撕裂是否可修复的影像学工具。双后交叉韧带征、髁间窝内碎片征、弓形带消失征、双前角征、翻转半月板征以及后角不成比例征是众所周知且被广泛应用的MRI征象。 双后交叉韧带征表现为在与后交叉韧带同一矢状面上出现一个低信号的髁间窝内半月板碎片,其位置在后交叉韧带的下方并与之平行。这些平行的低信号带在冠状位图像上也可见到,但由于在横截面末端成像,其大小相应更小。在髁间窝内的半月板碎片被定义为在矢状位图像上,呈带状低信号、位于髁间窝内但并未与后交叉韧带出现在同一层面的结构。弓形带消失征指在连续外周矢状位的MRI图像中仅出现一个或不出现半月板体部。双前角征被认为是指当移位的半月板碎片与完整的前角并非上下垂直对置,而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彼此相邻时的情形;而翻转半月板征则指由于移位的半月板碎片与同侧前角垂直对置,导致前角异常增大。对于翻转半月板征的最初描述仅指出前角异常增大(高度≥6 mm),许多作者认为双前角征则代表了向前移位的半月板碎片,并不完全涵盖在翻转半月板征的描述之中。后角不成比例征指在矢状位图像上,中央部分的半月板后角比外周部分更大,被认为提示半月板碎片向后中央移位。若在MRI检查中出现三种或以上这六种桶柄撕裂征象时(如我们病例所示),就应高度怀疑存在桶柄撕裂。关节镜检查证实了MRI的诊断。
提桶柄样半月板损伤
(无内容)
1. MRI显示在右膝关节的半月板区可见撕裂形态的信号异常,尤其在后角到中前段区域,符合典型的纵向或斜行纵向撕裂走行。
2. 部分序列(矢状位、冠状位)可见类似“双重后交叉韧带征”以及“消失的蝴蝶结(bow tie)征”等征象,提示有撕裂片段向关节中央或前部移位。
3. 在中央关节间隙(髁间窝)处,可见低信号带状结构,与桶柄撕裂片段内移一致。
4. 关节面周围未见明显骨性骨折征象,邻近软骨面有轻度磨损信号,但主要改变集中于半月板撕裂及移位。
5. 关节腔内少量积液,可为创伤及滑膜反应所致。
1. 桶柄状半月板撕裂:基于患者创伤史及MRI征象(如“双重后交叉韧带征”及“消失的蝴蝶结征”等),此诊断最为常见且符合临床表现(膝关节疼痛、可能的交锁/弹响)。
2. 常规纵向半月板撕裂:若尚未出现明显内移片段,临床亦可见类似症状;但本例影像提示有明显的移位,与桶柄状撕裂更吻合。
3. 其他半月板病变(如水平或斜形撕裂等):虽可导致临床症状,但影像学表现多不具备典型的“桶柄状”脱位特征,可能性相对较低。
结合患者年龄(24岁)、外伤史、临床症状(膝关节疼痛、可能有交锁或活动受限)以及MRI征象和关节镜检查结果,最可能的诊断为桶柄状半月板撕裂。
1. 治疗策略
- 关节镜手术治疗:对于桶柄状撕裂,若撕裂部位血供较好(外侧区、红区),可考虑修补术来保留半月板功能;若撕裂片段无法修补或撕裂位于血供不良区,可能需行部分半月板切除。
- 术后康复与支具制动:术后可根据手术方式(修补或切除)及术者习惯决定使用支具固定和负重训练的时机。在修补情况下通常需要更长时间的保护,以确保缝合处愈合。
- 药物与辅助治疗:可酌情使用消炎镇痛药物,配合物理治疗(如冷敷、超声或低频电刺激)以缓解疼痛、减轻水肿并促进组织修复。
2. 康复/运动处方(FITT-VP原则)
- 起始阶段(术后0~4周):
• 频度(Frequency):每天进行1~2次轻度肌肉激活训练。
• 强度(Intensity):以不引起疼痛和明显肿胀为度,通常可在支具保护下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及踝泵活动。
• 时间(Time):每次约10~15分钟,并适时观察膝部反应。
• 方式(Type):主要是非负重或部分负重的关节活动度训练、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直腿抬高(若医嘱允许)等。
• 进展(Progression):根据疼痛与肿胀的情况循序渐进增加训练次数。
- 中期阶段(术后4~8周):
• 频度:每周3~5次,有控制地增加关节活动及负重练习。
• 强度:逐渐增加膝关节屈伸角度及阻力,有条件时可在支具下部分负重行走。
• 时间:每次20~30分钟,关注膝关节反应,避免过度疲劳。
• 方式: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下肢肌力训练(注意避免膝关节深屈曲时负荷过大)、平衡训练等。
• 进展:视关节稳定度与疼痛情况,使屈伸角度逐步接近正常范围,并适度挑战负重能力。
- 后期阶段(术后8周及以后):
• 频度:每周3~4次综合训练,逐步向运动功能回归过渡。
• 强度:在确保无疼痛、关节稳定的前提下,提高力量和耐力训练强度,可加入外部阻力或器械训练。
• 时间:每次30分钟以上,结合不同训练项目设置间歇。
• 方式:股四头肌、腘绳肌等下肢肌群力量训练,平衡协调训练,逐渐增加跑步或跳跃等动作(若得到医生许可)。
• 进展:最终目标是恢复日常生活和运动功能;在任何阶段若出现明显不适或复发性肿胀,应减量或暂停并及时复诊。
免责声明:以上报告为基于现有的影像及临床信息进行的综合性参考分析,不能替代面对面的临床诊断与专业医生的治疗方案。如有进一步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
提桶柄样半月板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