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0岁的患者因右侧颈部单个、无症状、可触及的肿块就诊,并表示该肿块在过去6个月内逐渐增大。已进行CT、MRI和DSA检查,并展示了检查结果。
患者的病史无特殊,包括对颈部局部创伤方面。检查显示在颈部右侧有一个界限清晰、无痛、橡胶样、深部的肿块。肿块表面的皮肤正常,无搏动,也无变色。未触及震颤或听及血管杂音。未见区域淋巴结肿大或相关神经功能缺损。患者未报告头部和上肢活动受限。
CT检查显示,在颈部右侧肌群之间(位于斜角肌中肌内)存在一个体积较大、边界清晰的肿块。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肿块显示不均匀的强烈强化,并可见大型血管(图1,箭头)。
MRI显示,与正常肌肉信号相比,肿块在T1和T2加权成像上均为高信号(图2,3)。增强MRI示该肿块位于斜角肌中肌内,呈弥漫性强化,边界清晰的软组织病变(图4)。
DSA检查显示该病变血供丰富,其供血血管起源于甲状颈干和肋颈干(图5)。
患者接受了病变及其周围肌纤维的完整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混合型血管瘤(图6)。
血管瘤是良性先天性肿瘤。
肌内血管瘤是一种特殊类型,大约占所有血管瘤的1%。它发生在骨骼肌内,更常见于躯干和四肢,因为这些区域的肌肉量较大。
头颈部肌内血管瘤约占所有肌内血管瘤的15%。最常见的部位是咬肌(36%)、斜方肌(12%)、胸锁乳突肌(10%)和颞肌(8%)。也有报道发生在颊肌和眶周肌。
肌内血管瘤通常在第二或第三个十年出现,略多见于男性。它被认为是由胚胎残余形成的先天性肿瘤,同时也有观点认为创伤和激素因素可能导致或促进其形成及生长。
在组织学上,它们可分为小血管或毛细血管瘤、大血管或海绵状血管瘤,以及混合型(同时含有小血管和大血管)。毛细血管瘤最为常见,海绵状和混合型分别占19%和5%。
混合型血管瘤与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相同的特征,但其复发率较高(28%)。除血管成分外,脂肪组织也相当常见,而血管内血栓、纤维组织、淋巴滤泡和钙化则较少见。
平片X线检查并无特异性,但可显示肿物病灶,并在约15%的病例中出现钙化。
CT检查显示肿瘤为增强的、边界清晰的肿块,可用于将其与其他软组织肿瘤(如显示低密度衰减的脂肪瘤)区分。但CT检查可能低估肿物的范围。
MRI可更好地识别并显示这些肿块的范围与边界。MRI表现为在T1加权图像上呈中等信号的肿块,在T2加权图像上则信号较强且边界清晰,与周围正常肌肉有明确分界。在T1和T2加权图像上可见到与扩张迂曲血管内血流相对应的信号不均。其他局灶性信号不均可能代表纤维组织、平滑肌成分或钙化,这些在血管瘤中都相当常见。
血管造影在手术前可能有所帮助,能够提供肿瘤性质的更多信息或发现与肿瘤相连的大供血动脉。也可在血管造影下进行术前栓塞,以减少术中出血。
将病灶及周围肌纤维完整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必须结扎供血动脉。若有细小供血血管未被切除,可能导致肿瘤复发,复发率可达18%。
肌肉内血管瘤
(无内容可翻译)
在患者右侧颈部,可见一个局限性软组织肿块。CT 平扫及增强扫描显示该肿块边界清晰、密度(信号)较周围肌肉有所差异,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MRI T1 加权像呈中等信号,T2 加权像信号增强并较为高信号,边缘清晰,与周围肌层组织区分明显。此外,可见内部信号不均,提示血管流动或其他成分(如纤维组织、可能的钙化等)导致的信号不均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该肿块为血管丰富性病变,并可见与外周营养血管相连。
综合患者年龄(30 岁)、病程(6 个月内逐渐增大)、临床触诊结果(可触及软组织肿物且无明显疼痛)、CT/MRI 显示血管性病变特征以及病理学检查(若提示毛细/腔隙型血管增生或混合型血管瘤),本例最可能的诊断为:
颈部肌层内血管瘤(Intramuscular Hemangioma)。
若需进一步确认,可结合病理切片或手术中所见,对病灶进行完整切除并行组织检测以确诊。
对于确诊的肌层内血管瘤,治疗以完整手术切除为主,包括:
术后康复应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的运动处方原则:
整个康复过程中,应随时监测局部伤口愈合及局部肌肉的使用情况,如出现肿块再发、剧烈疼痛或连续性肿胀应及时就医。心肺功能不佳或术后恢复不理想的患者,运动量应适度减量,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完成。
FITT-VP 指南: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与恢复情况,对运动的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运动量进阶(Volume and Progression)进行灵活调整。例如: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作为基于当前信息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面对面诊断及专业医生意见。如有不适或疑问,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或于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肌肉内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