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肌内血管瘤

临床病例 26.11.2008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30岁,男性
作者: Pilavaki M, Pitta X, Tsarou V, Papachristodoulou A, Papaemanouil S, Kalpakidis V, Palladas P.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30岁的患者因右侧颈部单个、无症状、可触及的肿块就诊,并表示该肿块在过去6个月内逐渐增大。已进行CT、MRI和DSA检查,并展示了检查结果。

影像学表现

患者的病史无特殊,包括对颈部局部创伤方面。检查显示在颈部右侧有一个界限清晰、无痛、橡胶样、深部的肿块。肿块表面的皮肤正常,无搏动,也无变色。未触及震颤或听及血管杂音。未见区域淋巴结肿大或相关神经功能缺损。患者未报告头部和上肢活动受限。
CT检查显示,在颈部右侧肌群之间(位于斜角肌中肌内)存在一个体积较大、边界清晰的肿块。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肿块显示不均匀的强烈强化,并可见大型血管(图1,箭头)。
MRI显示,与正常肌肉信号相比,肿块在T1和T2加权成像上均为高信号(图2,3)。增强MRI示该肿块位于斜角肌中肌内,呈弥漫性强化,边界清晰的软组织病变(图4)。
DSA检查显示该病变血供丰富,其供血血管起源于甲状颈干和肋颈干(图5)。
患者接受了病变及其周围肌纤维的完整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混合型血管瘤(图6)。

病情讨论

血管瘤是良性先天性肿瘤。
肌内血管瘤是一种特殊类型,大约占所有血管瘤的1%。它发生在骨骼肌内,更常见于躯干和四肢,因为这些区域的肌肉量较大。
头颈部肌内血管瘤约占所有肌内血管瘤的15%。最常见的部位是咬肌(36%)、斜方肌(12%)、胸锁乳突肌(10%)和颞肌(8%)。也有报道发生在颊肌和眶周肌。
肌内血管瘤通常在第二或第三个十年出现,略多见于男性。它被认为是由胚胎残余形成的先天性肿瘤,同时也有观点认为创伤和激素因素可能导致或促进其形成及生长。
在组织学上,它们可分为小血管或毛细血管瘤、大血管或海绵状血管瘤,以及混合型(同时含有小血管和大血管)。毛细血管瘤最为常见,海绵状和混合型分别占19%和5%。
混合型血管瘤与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相同的特征,但其复发率较高(28%)。除血管成分外,脂肪组织也相当常见,而血管内血栓、纤维组织、淋巴滤泡和钙化则较少见。
平片X线检查并无特异性,但可显示肿物病灶,并在约15%的病例中出现钙化。
CT检查显示肿瘤为增强的、边界清晰的肿块,可用于将其与其他软组织肿瘤(如显示低密度衰减的脂肪瘤)区分。但CT检查可能低估肿物的范围。
MRI可更好地识别并显示这些肿块的范围与边界。MRI表现为在T1加权图像上呈中等信号的肿块,在T2加权图像上则信号较强且边界清晰,与周围正常肌肉有明确分界。在T1和T2加权图像上可见到与扩张迂曲血管内血流相对应的信号不均。其他局灶性信号不均可能代表纤维组织、平滑肌成分或钙化,这些在血管瘤中都相当常见。
血管造影在手术前可能有所帮助,能够提供肿瘤性质的更多信息或发现与肿瘤相连的大供血动脉。也可在血管造影下进行术前栓塞,以减少术中出血。
将病灶及周围肌纤维完整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必须结扎供血动脉。若有细小供血血管未被切除,可能导致肿瘤复发,复发率可达18%。

鉴别诊断列表

肌内血管瘤

最终诊断

肌肉内血管瘤

证书

(无内容可翻译)

图像分析

静脉注射造影剂后的CT图像

icon
静脉注射造影剂后的CT图像

T1加权成像

icon
T1加权成像

T2加权成像,脂肪抑制

icon
T2加权成像,脂肪抑制

对比剂注射后采用脂肪抑制的T1加权成像

icon
对比剂注射后行脂肪抑制的T1加权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

icon
DSA图像

组织病理学检查

icon
组织病理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