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老年女性出现严重背痛,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但效果不明显
患者长期存在严重的背部疼痛。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治疗后效果不明显。她进行了脊柱普通X线检查,结果显示与年龄相关的改变,随后进行了脊柱MR检查。
浆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浆细胞肿瘤,可起源于骨髓或其他各种软组织部位 [1],根据部位分为两大类:单发性骨浆细胞瘤(SBP)和单发骨髓外浆细胞瘤(SEP)。
SBP源于骨髓浆细胞,SEP则起源于黏膜表面的浆细胞 [2]。SBP的定义为单一骨破坏区,骨髓中浆细胞浸润率不超过全部有核细胞的5%,并且在其他部位无骨髓瘤证据 [3,4]。
SBP在所有浆细胞疾病患者中占比不超过5% [3,4],其男女发病比例为2:1,平均发病年龄为55岁,比多发性骨髓瘤早10年 [2,5-8]。
由浸润性浆细胞引起的骨侵蚀所导致的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 [3,9]。SBP最常见的部位是中轴骨骼(脊柱疾病占34-72%),多发于胸椎 [4]。肋骨、胸骨、锁骨和肩胛骨在20%的病例中受累 [10]。SBP患者可能会出现POEMS综合征(多发性神经病变、脏器肿大、内分泌病变、M蛋白和皮肤改变)[11]。同时应考虑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在常规X线平片上,SBP通常呈溶骨性改变,边界清晰 [3]。
罕见情况下,它会呈囊性、骨梁状或硬化性病灶 [12],其中硬化性病灶与POEMS综合征相关 [13]。在MRI上,SBP通常在T1加权图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STIR图像上呈高信号 [14]。
首选的治疗方法是局部放射治疗;对于对治疗无反应的患者可考虑化疗 [3,4,6,8,15]。局部控制率可达88-100%。局部肿瘤复发率约为10%。手术的价值存在争议:部分作者认为,如果没有结构不稳定或神经受累,则禁忌手术 [15],而另一些作者则指出,放射治疗与手术切除联合应用时治愈率更高 [16]。
在3-10年内,最多有84%的患者会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15年后可达65-100% [15,17]。总体生存期的中位数为10年 [6],10年无病生存率为15-46%。SBP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因素包括:病灶大小≥ 5 cm、年龄>40岁、M蛋白水平高,以及治疗后M蛋白持续存在 [8]。
孤立性骨浆细胞瘤,SBP,浆细胞瘤
(无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提供的MRI影像(矢状位序列),可见胸椎椎体局部出现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呈T1期低信号、T2/STIR序列高信号,边界相对清晰,对比周围骨质可显示局部骨质破坏或骨质密度减低。病灶区椎体形态轻度改变,但未见明显椎体塌陷或严重结构不稳定征象。局部软组织亦可见相对增厚或略高信号影,提示可能存在少量软组织成分。暂未见椎管显著狭窄或明显脊髓受压征象,周边椎间盘尚未见明显异常。
病变常见于轴性骨骼(如胸椎、腰椎等),典型表现为局部溶骨性病变,MRI常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患者有持续背痛且年龄较大,符合SBP的流行病学特征。
老年患者出现椎体溶骨性或破坏性病变时,需要警惕骨转移。但本例仅见单发或局限性病灶,若原发肿瘤尚不明确,需对全身状况作进一步评估。
多发性骨髓瘤典型表现为多灶性骨质破坏,且常伴有血清蛋白异常等实验室特点。若此患者后续出现多发骨损害或血、尿M蛋白增高,则需考虑多发性骨髓瘤。
淋巴瘤累及椎体时,也可见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临床需与浆细胞瘤相鉴别。常需病理或组织学诊断来最终区分。
基于患者73岁、以背痛为主要症状、影像上显示局部椎体骨质破坏并伴有T1低信号、T2高信号及病史中NSAIDs治疗无明显缓解,结合临床对于骨髓瘤相关指标(如血清蛋白电泳、尿液蛋白电泳、骨髓穿刺等)的诊断流程,最符合的诊断倾向为孤立性骨髓瘤(Solitary Bone Plasmacytoma,SBP)。若后续检测发现其他部位骨骼或血清/尿M蛋白异常升高,则需进一步排除或确诊多发性骨髓瘤。
在放射治疗或手术后,为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建议进行循序渐进、个体化的运动训练,具体可参考FITT-VP原则:
同时要特别注意: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和病史信息所做的参考性分析,不能代替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若有任何进一步疑问或症状变化,请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评估和治疗。
孤立性骨浆细胞瘤,SBP,浆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