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气体假性囊肿 – 一种可治疗的背痛原因

临床病例 18.02.2009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53岁,女性
作者: Authors: M W Elias, C Groves Responsible Author: C Groves E-mail: Clare.Groves@bradfordhospitals.nhs.uk Affiliation: Bradford Teaching Hospitals NHS Trust Duckworth Lane, Bradford, BD9 6RJ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临床背景概述:通过横断面影像学检查发现有3名下腰痛患者存在硬膜外气性假囊肿。在硬膜外腔发现气体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因为它可能是导致患者症状且可进行治疗的潜在原因。

影像学表现

患者数据:3例患者,年龄范围53-75岁,性别:1例女性,2例男性 临床病史:所有3例患者均表现为下腰痛。第一例患者出现左侧 L5 神经根病伴感觉异常,第二例和第三例则报告双侧腿痛,但无明显神经学缺损。平片显示腰椎存在广泛退行性病变,3例患者均可见椎间盘内真空征。横断面成像显示存在硬膜外气体假性囊肿。上述病例中的假性囊肿位置与神经功能缺损并不相符,因此不考虑手术。第一例患者经过局部麻醉阻滞后情况好转,第二例和第三例通过物理治疗和简单镇痛取得缓解。

病情讨论

讨论:椎间盘内形成氮气囊泡被视为退行性脊柱疾病[1]的一种公认并发症。这种现象被称为“真空现象”,可通过普通放射学、MRI及CT观察到,并主要出现于腰椎下段。含气假性囊肿已经被观察到以球形气泡的形式存在于硬膜外腔[2-4]。它们与椎间盘突出有关,还可通过纤维环撕裂与椎间盘直接相通[5,6]。对从这些假性囊肿中抽出的气体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为氮气,证实其几乎可以肯定来源于椎间盘的气体性退变[7]。研究发现,这些假性囊肿的囊壁由纤维组织构成,其坚硬且不易被压缩的特点足以使它们能够移位神经根[1,3]。含气假性囊肿可能表现为椎管内肿物,引起疼痛及神经根症。然而,它们可能没有症状,或者从轻度症状到完全神经麻痹[8,9]以及马尾综合征[10]都有报道。 当在影像学上看到硬膜外气体时,气体可能位于硬膜内或硬膜外。硬膜外气体也常见于极外侧椎间盘脱出,并且在最多2%的病例中可见硬膜内椎间盘脱出[10-12]。这些发现对于制订管理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管理策略取决于临床背景,从观察、注射激素、抽吸(经皮或手术方式)[15-16],到包括椎板切除或假性囊肿切除[13-14]等手术措施不等。

鉴别诊断列表

最终诊断:硬膜外气性假囊肿。

最终诊断

最终诊断:硬膜外气假囊肿

证书

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下腰椎椎体的轴位CT显示硬膜外气体假囊(箭头)。注意其占位效应,导致硬膜囊向后移位。

icon
下腰椎椎体的轴向CT显示硬膜外气体假性囊肿(箭头)。注意肿物效应导致硬脊膜囊向后移位。

腰骶水平的轴位CT显示前方硬膜外气体假性囊肿(箭头)。

icon
腰骶水平轴位 CT 显示前硬膜外气性假囊肿(箭头)

矢状位 T1W 磁共振成像显示真空现象(箭头所示)。

icon
矢状位T1加权磁共振示真空征象(箭头)。

矢状面重建CT显示硬膜外气假囊(黑箭)及伴随的真空现象(白箭)。

icon
矢状面重建的CT显示硬膜外气体假性囊肿(黑色箭头)及伴随的真空现象(白色箭头)。

冠状面重建CT显示硬膜外气体假囊肿(箭头)推移穿行的左侧S1神经根(箭头尖端)。

icon
冠状重建CT显示硬膜外气体假性囊肿(箭头)使左侧S1穿行神经根(箭头所示)移位。

轴向T2加权图像,及图3b的T1加权磁共振图像

icon
轴位T2加权,以及图3b T1加权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