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背景概述:通过横断面影像学检查发现有3名下腰痛患者存在硬膜外气性假囊肿。在硬膜外腔发现气体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因为它可能是导致患者症状且可进行治疗的潜在原因。
患者数据:3例患者,年龄范围53-75岁,性别:1例女性,2例男性 临床病史:所有3例患者均表现为下腰痛。第一例患者出现左侧 L5 神经根病伴感觉异常,第二例和第三例则报告双侧腿痛,但无明显神经学缺损。平片显示腰椎存在广泛退行性病变,3例患者均可见椎间盘内真空征。横断面成像显示存在硬膜外气体假性囊肿。上述病例中的假性囊肿位置与神经功能缺损并不相符,因此不考虑手术。第一例患者经过局部麻醉阻滞后情况好转,第二例和第三例通过物理治疗和简单镇痛取得缓解。
讨论:椎间盘内形成氮气囊泡被视为退行性脊柱疾病[1]的一种公认并发症。这种现象被称为“真空现象”,可通过普通放射学、MRI及CT观察到,并主要出现于腰椎下段。含气假性囊肿已经被观察到以球形气泡的形式存在于硬膜外腔[2-4]。它们与椎间盘突出有关,还可通过纤维环撕裂与椎间盘直接相通[5,6]。对从这些假性囊肿中抽出的气体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为氮气,证实其几乎可以肯定来源于椎间盘的气体性退变[7]。研究发现,这些假性囊肿的囊壁由纤维组织构成,其坚硬且不易被压缩的特点足以使它们能够移位神经根[1,3]。含气假性囊肿可能表现为椎管内肿物,引起疼痛及神经根症。然而,它们可能没有症状,或者从轻度症状到完全神经麻痹[8,9]以及马尾综合征[10]都有报道。 当在影像学上看到硬膜外气体时,气体可能位于硬膜内或硬膜外。硬膜外气体也常见于极外侧椎间盘脱出,并且在最多2%的病例中可见硬膜内椎间盘脱出[10-12]。这些发现对于制订管理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管理策略取决于临床背景,从观察、注射激素、抽吸(经皮或手术方式)[15-16],到包括椎板切除或假性囊肿切除[13-14]等手术措施不等。
最终诊断:硬膜外气假囊肿
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1. 从所提供的CT横断面影像可见椎管内出现局限性透亮影(气体密度)。该透亮影呈类圆形或分叶状,位于椎管硬膜外间隙,部分与椎间盘区域相邻。
2. 观察到下腰椎椎间隙可能存在退变改变,部分椎间盘出现“真空征”(即椎间盘内可见气体)。
3. 部分图像中可见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到轻至中度压迫或移位,但可否见明确神经根突出尚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序列影像综合判断。
4. MRI侧位像显示椎间盘变性信号减低,并在椎管内硬膜外可观察到信号明显减弱或空缺区,与气体影一致。
根据影像和临床表现(背痛、腰腿痛等),可能的诊断包括:
1. 硬膜外气体假性囊肿(Epidural Gas Pseudocyst):通常与椎间盘真空征或退变相关,气体从椎间盘内经纤维环破口进入硬膜外间隙,形成囊样病灶。影像上表现为局灶性气体在椎管内存在,并可能挤压神经根。
2. 退行性椎间盘突出并伴有气体形成:椎间盘退变时,可产生气体。若突出明显,椎间盘组织可进一步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在极少数情况下,气体也会累及椎管内并造成症状。
3. 椎管内其他气体相关囊性病变:如与关节突关节或韧带囊肿相关的气体聚集,但多与退行性变化相联系,表现形式与硬膜外气体假性囊肿相似,但相对少见。
综合患者年龄(53岁)、临床症状(腰背痛)及影像学所见,本例最符合硬膜外气体假性囊肿的特点,尤其与退变性椎间盘真空征相对应。
结合影像学表现(椎间盘退变及硬膜外气体影),临床症状(下腰痛、可能伴随放射痛等)和文献报道特点,本例最可能的诊断为:
“腰椎硬膜外气体假性囊肿”,并伴有腰椎退行性椎间盘病变。
若需确诊,可结合临床进一步行MRI其他序列及必要时的穿刺抽吸或手术探查。根据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也可考虑神经电生理检查以评估神经受压情况。
1. 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轻或间歇性疼痛的患者,可先行保守治疗,包括口服或局部注射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及镇痛药物、短期佩戴腰围或支具、卧硬板床休息等。
2. 介入或手术治疗:若疼痛剧烈、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或出现神经功能受损(如明显的下肢麻木、活动障碍等),可考虑以下措施:
- 硬膜外类固醇注射或选择性神经根阻滞,以减轻炎症反应或疼痛。
- 影像引导下(CT或透视)穿刺抽吸囊肿内气体,部分患者可获得缓解。
- 如果囊肿压迫神经明显,且出现严重神经症状或难以缓解,可行外科手术,如椎板切除减压或囊肿切除。
康复/运动处方(FITT-VP原则):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基于所提供的有限信息及影像,由智能系统生成,不可替代专业医生的面对面诊断或治疗建议。若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或咨询专科医生。
最终诊断:硬膜外气假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