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患者是一名女性跑者,主诉右小腿疼痛,行走时疼痛加重,无直接创伤史。
患者出现右小腿疼痛,行走时加重。既往无直接创伤史。最初疼痛较轻,但随后逐渐加重并提早出现,导致无法参与体育活动。患者在触诊或叩诊患处时诉疼痛。常规X线检查结果正常。MR成像序列包括梯度T2加权、轴位T1加权(图3)以及冠状位STIR序列(图1)。影像显示胫骨干周围软组织水肿以及骨折线,未见软组织肿块。CT检查(图2)显示在胫骨后皮质有水平方向的线性透亮影,并伴有邻近的骨膜增生性新生骨形成。CT证实诊断为应力性骨折。
应力性骨折是由过度使用导致的骨损伤。这些骨折可能不完全或完全,是由于在一段时间内反复承受亚阈值负荷,最终超过了骨自身的修复能力所致。
年发病率在运动员和新兵中约为5-30%。应力性骨折和大多数过度使用性损伤一样,通常具有多因素病因学,因此一旦确诊或怀疑,应重视寻找危险因素。内在危险因素包括低骨密度(BMD)、下肢对线异常、足部结构高度、身材高大、肌肉疲劳、力量失衡、病理性骨状态、月经/激素紊乱以及遗传易感性。外在危险因素则包括在运动项目中训练量或强度过大——例如,跑步者易发生胫骨干应力性骨折,网球运动员易出现舟状骨损伤,而排球运动员可能较易发生椎弓峡部(pars interarticularis)损伤。鞋子过度磨损、不充分的营养、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以及药物使用(例如慢性类固醇使用)也属于外在危险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没有任何单一的体格检查方法能够同时具备足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从而对应力性骨折做出确凿的诊断。
必须非常重视排除如骨肿瘤(尤其是骨样骨瘤等)的鉴别诊断。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医师确认临床可疑诊断。常规X线影像学表现通常并不明显,尤其是在从应力反应到应力性骨折的早期过程中。有些情况下,即使骨扫描或横断面成像已明确显示骨折证据,常规X线仍可表现为阴性。其他常规X线表现包括在皮质出现透亮区,提示应力性骨折未愈合。CT检查是一种有用的诊断影像学工具。如果常规X线结果为阴性或无诊断价值,而临床上仍高度怀疑应力性骨折,则可考虑进行三相骨扫描(显像)。当在第三相扫描中于临床关注区域出现放射性同位素的局灶性浓聚时,骨扫描对应力性骨折具有诊断意义。骨显像极为敏感,但其不足之处在于特异性和解剖分辨率相对不足。由于骨扫描的局限性,MRI可能是合理的首选影像学检查。MRI可以提供更高的局部解剖细节,且脂肪抑制序列(短T1倒置恢复STIR)和水加权(T2)信号序列能够在应力性骨折初期阶段检测到骨髓水肿和(或)骨膜反应,其敏感度可与骨扫描相媲美。
治疗包括限制活动以减轻症状,然后逐步开展强化和身体训练,通常8-12周后可逐渐恢复运动。一些作者建议先进行制动作为初始治疗。如果非手术治疗失败,则应考虑外科干预。可选方案包括扩髓髓内钉固定或内固定结合植骨。术后康复平均需要6个月。应力性骨折的并发症包括缺血性坏死、不愈合、畸形愈合、创伤后关节病以及持续性致残疼痛。
跑步者的胫骨应力性骨折
(无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在所提供的CT与MRI图像中,可见右侧胫骨骨皮质局部出现轻度骨质改变,表现为:
软组织未见明显大面积肿胀或异常信号,说明目前主要病变局限于骨皮质及骨髓周边。
结合病史(43岁女性长期跑步训练,下肢负重疼痛)、临床症状(行走加重疼痛)、以及影像学所示的局部骨质异常,可能的诊断包括:
在综合患者年龄、性别、运动情况(长期跑步、局部负重疼痛)、影像学表现(胫骨皮质周边局限性硬化或水肿改变)后,最可能的诊断为:
右侧胫骨应力性骨折(胫骨应力性反应/不全骨折)
若仍有无法解释的持续疼痛或对影像结果存疑,可考虑进一步检查(如对可疑病灶进行更高分辨率的MRI扫描或进行骨扫描),以排除其他骨肿瘤或病变。
在康复训练中,应依据FITT-VP原则(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进展Progression和体积Volume)循序渐进、个体化制定方案: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若患者骨质较脆弱或存在其它慢性疾病,需要与专业医生或物理治疗师密切沟通,调整运动强度与方式,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免责声明:
本报告仅为基于现有信息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如有进一步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评估与治疗。
跑步者的胫骨应力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