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 54 岁男性,患有甲型血友病(FVIII=9%),表现为右髂窝疼痛并可触及肿块。患者提到该肿块自去年以来一直在增大,尤其在最近几个月里增长更为明显。
在检查时,触及到右髂窝有一个肿块。该肿块存在疼痛且自去年以来体积增大,尽管患者提到大约在两年前首次触及到它。据其所述,此区域曾有轻微外伤。进行了CT扫描。
轴位平扫CT显示一个大的膨胀性溶骨性病变,具有软组织样密度和钙化,累及右髂骨并向骨盆延伸(图1)。下一步进行了MRI检查。骨盆的轴位T1WI(脂肪抑制)图像显示一个大的肿块,呈现不均匀信号,这是由于存在处于不同阶段演变的血性产物(在T1序列中呈高信号的高铁血红蛋白、液体和纤维组织)。可见低信号的包膜,原因是含铁血黄素沉积(图2)。
在轴位对比增强T1WI(脂肪抑制)图像上,病变无强化。此外,可以看到由于肿物的扩展,髂血管向左侧移位(图3)。因此进行了磁共振血管成像,进一步详细显示了右髂总动脉、髂外动脉与髂内动脉向左侧的移位(图4)。
血友病性假肿瘤并不常见,其发生率约为血友病患者的1-2%。在大多数病例中,受累区域有先前外伤史。假肿瘤表现为一个慢性、不断扩大的血肿,其中含有不同阶段的血液产物,并被纤维囊包裹。
大多数假肿瘤位于软组织内,主要在肌肉中。也有骨性假肿瘤,但较少见,可发生在骨髓腔内或骨膜下。在大多数病例中,累及的骨骼包括股骨、骨盆(如本例)、胫骨和手骨。
假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通常表现为溶骨性、膨胀性病灶,可能侵蚀邻近骨骼(如本例中的右髂骨),从而表现为类似更具侵袭性的病变。MR成像可显示由于包含血液产物而导致的T1和T2信号不均质(见图2和图3)。MR有助于明确病变范围,如本例中显示了对髂血管的移位。
尽管血友病性假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多变,但在严重凝血障碍的临床背景下,具有这些特征表现的病灶可确诊。鉴别诊断包括多种良性(动脉瘤样骨囊肿、感染过程、单纯性骨囊肿)和恶性(转移瘤、骨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病变。因此,临床信息非常重要。
治疗可从保守治疗(纠正凝血障碍)到积极治疗(外科切除),如本例所示。由于可能出现出血、感染或瘘管形成等并发症,经皮活检或引流是禁忌的。
血友病性假瘤,采用手术切除治疗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基于提供的CT及MRI影像可见:
• 在右侧髂窝区可见巨大占位性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可见局部膨胀性改变。
• MRI上表现为T1、T2信号不均匀,提示病灶内部含有不同阶段的血液或血凝块成分。
• 病灶与右侧髂骨邻近,可见局部骨质受压侵蚀表现。
• 病变明显占据盆腔范围,并可见对周围血管(包括髂血管)产生推挤、移位。
• 结合患者长期凝血功能障碍(血友病A),该包块边界相对清楚,疑为慢性出血后纤维被膜包裹。
结合患者年龄、既往明确的血友病A病史(FVIII约9%)、病变的典型膨胀性、破坏性改变以及MRI上对于不同期陈旧性出血所表现的混杂信号特点,最可能的诊断为:血友病性假瘤(Hemophilic Pseudotumor)。
治疗策略:
• 纠正凝血功能:首先确保凝血因子水平(如补充或输注凝血因子VIII等),以降低出血风险。
• 外科干预:对于体积庞大、威胁周围神经血管或引发严重症状的假瘤,必要时可考虑手术切除。本例中,若病灶对局部结构造成明显压迫,配合使用凝血因子来减少手术风险,是较积极的处理方式。
• 避免穿刺或单纯引流:若非专业操作及充分凝血保障,穿刺或引流风险较大(出血、感染、瘘道形成等)。
康复及运动处方:
鉴于患者的血友病背景及手术或保守治疗后的状态,应遵循“循序渐进、个体化”原则,确保安全。可参考以下训练方案:
1. 术后/急性期(头2~4周):主要以静态练习和轻度活动为主,避免大幅度关节活动或碰撞。可进行简易徒手抗阻练习。
2. 恢复期(4~8周):在保证凝血功能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加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例如散步、室内固定自行车等;每次运动可持续20~30分钟,每周3~5次。
3. 增强期(8周后):若肿瘤切除或病变消退稳定,可逐渐加入小重量阻力训练,以维持肌力;每次训练15~20分钟,每周2~3次,结合有氧运动,防止过度使用导致再次损伤或出血。
4. 个体化调整:根据患者骨骼健康、出血频率等情况,及时调整训练强度与方式。严格监测运动中的任何疼痛、肿胀或关节僵硬,出现异常须及时停止并就医评估。
本报告仅基于现有影像及病史信息作出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面对面诊察和专业医生的最终意见。若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或需要进一步诊断与治疗,请及时就医并遵从专科医生的指导。
血友病性假瘤,采用手术切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