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性假瘤

临床病例 03.08.2009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54岁,男性
作者: L.Dalamagkas, K.Iordanou, P.Sklavounos.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 54 岁男性,患有甲型血友病(FVIII=9%),表现为右髂窝疼痛并可触及肿块。患者提到该肿块自去年以来一直在增大,尤其在最近几个月里增长更为明显。

影像学表现

在检查时,触及到右髂窝有一个肿块。该肿块存在疼痛且自去年以来体积增大,尽管患者提到大约在两年前首次触及到它。据其所述,此区域曾有轻微外伤。进行了CT扫描。
轴位平扫CT显示一个大的膨胀性溶骨性病变,具有软组织样密度和钙化,累及右髂骨并向骨盆延伸(图1)。下一步进行了MRI检查。骨盆的轴位T1WI(脂肪抑制)图像显示一个大的肿块,呈现不均匀信号,这是由于存在处于不同阶段演变的血性产物(在T1序列中呈高信号的高铁血红蛋白、液体和纤维组织)。可见低信号的包膜,原因是含铁血黄素沉积(图2)。
在轴位对比增强T1WI(脂肪抑制)图像上,病变无强化。此外,可以看到由于肿物的扩展,髂血管向左侧移位(图3)。因此进行了磁共振血管成像,进一步详细显示了右髂总动脉、髂外动脉与髂内动脉向左侧的移位(图4)。

病情讨论

血友病性假肿瘤并不常见,其发生率约为血友病患者的1-2%。在大多数病例中,受累区域有先前外伤史。假肿瘤表现为一个慢性、不断扩大的血肿,其中含有不同阶段的血液产物,并被纤维囊包裹。
大多数假肿瘤位于软组织内,主要在肌肉中。也有骨性假肿瘤,但较少见,可发生在骨髓腔内或骨膜下。在大多数病例中,累及的骨骼包括股骨、骨盆(如本例)、胫骨和手骨。
假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通常表现为溶骨性、膨胀性病灶,可能侵蚀邻近骨骼(如本例中的右髂骨),从而表现为类似更具侵袭性的病变。MR成像可显示由于包含血液产物而导致的T1和T2信号不均质(见图2和图3)。MR有助于明确病变范围,如本例中显示了对髂血管的移位。
尽管血友病性假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多变,但在严重凝血障碍的临床背景下,具有这些特征表现的病灶可确诊。鉴别诊断包括多种良性(动脉瘤样骨囊肿、感染过程、单纯性骨囊肿)和恶性(转移瘤、骨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病变。因此,临床信息非常重要。
治疗可从保守治疗(纠正凝血障碍)到积极治疗(外科切除),如本例所示。由于可能出现出血、感染或瘘管形成等并发症,经皮活检或引流是禁忌的。

鉴别诊断列表

血友病性假瘤,采用手术切除

最终诊断

血友病性假瘤,采用手术切除治疗

证书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轴位T1WI伴脂肪抑制

icon
轴位T1加权成像(脂肪抑制)

对比增强T1加权成像伴脂肪抑制

icon
对比增强T1WI伴脂肪抑制

磁共振血管造影

icon
磁共振血管造影

轴向计算机断层扫描

icon
轴向计算机断层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