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舟骨作为足内侧疼痛的原因:MRI评估

临床病例 09.12.2009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35岁,女性
作者: Khera Pushpinder S, Maller Vinod G, Shenoy Vijetha S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副舟骨是导致内侧足痛的重要原因。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评估足痛的病因十分有用。本文介绍了一例2型副舟骨骨患者的MRI表现。

影像学表现

一名46岁女性,长期主诉左足疼痛,疼痛局限在足内侧。疼痛持续存在,但在体力活动时会加重。无先前创伤史。临床检查示足内侧压痛,伴有轻微软组织肿胀。无其他全身性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
她在一台3特斯拉MR扫描仪上接受了左足MRI检查,使用了专用的单通道发射-接收四极线圈。图像在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采集,序列包括自旋回波(SE)T1和脂肪饱和质子密度(PD)加权序列,并采用频率选择化学预饱和技术。在静脉注射10ml钆喷酸胺(0.5mmol/ml)后,还获取了对比增强脂肪饱和SE T1图像。
检查显示存在一个II型副舟骨,大小约为10×9毫米,位于舟状骨结节的后方。其与舟状骨之间可见边界不清晰的软骨连接(图1),两骨之间无骨髓连续性。该副舟骨呈现T1低信号(图1)与T2高信号(图2),与骨髓水肿相一致。注射对比剂后在此区域可见强化(图3和图4)。其上方软组织也显示水肿。经过该骨后方的胫后肌腱鞘内有少量积液,但腱形态正常(图5和图6)。

病情讨论

附加舟骨是足部常见的附加性小骨,在4-14%的人群中出现 [1, 2]。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不会引起任何症状 [3]。附加舟骨可分为三种亚型 [5]。类型1是一块真正的籽骨,完全并入胫后肌腱的远端。类型2被描述为更大的小骨,呈三角形或心形,尺寸可达12mm。它被认为是舟骨软骨雏形中的次级骨化中心 [5],在它与主骨之间存在软骨或纤维软骨的软骨连接。类型2约占所有附加舟骨的50% [6]。类型3被认为是显著突出的舟骨粗隆,代表完全融合的类型2附加舟骨 [6]。
引起足内侧疼痛的附加舟骨几乎都是类型2 [6],通常发生于第二个十年的女性患者 [5]。
有症状的类型2附加舟骨导致疼痛的原因,被认为是由于胫后肌腱牵拉,在软骨连接处产生反复的张力和剪切应力 [7]。对切除的类型2附加舟骨进行的组织学研究显示,在软骨连接处的骨-软骨界面存在反应性新骨形成和肉芽组织 [5, 7],在某些病例中还出现慢性骨坏死 [4]。也有文献指出其表层软组织出现相关炎症 [8]。
MRI在显示骨髓和软组织水肿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8],在有症状的患者中,这些水肿即为疼痛原因所在。骨髓水肿代表骨坏死或因剪切应力所致的骨重塑 [4]。
普通X线在评估疼痛原因方面具有局限性,因为它无法显示软组织或骨水肿。骨显像虽然敏感度高,但特异性不足 [3]。
总之,附加舟骨是一种常见的无症状正常变异。在有症状的患者中,通过MRI观察其骨髓水肿模式有助于确立其致痛原因。

鉴别诊断列表

第Ⅱ型副舟骨

最终诊断

2型副舟骨

证书

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内容。

图像分析

图1

icon
图1

图2

icon
图2

图3

icon
图3

图4

icon
图4

图5

icon
图5

图6

icon
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