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舟骨是导致内侧足痛的重要原因。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评估足痛的病因十分有用。本文介绍了一例2型副舟骨骨患者的MRI表现。
一名46岁女性,长期主诉左足疼痛,疼痛局限在足内侧。疼痛持续存在,但在体力活动时会加重。无先前创伤史。临床检查示足内侧压痛,伴有轻微软组织肿胀。无其他全身性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
她在一台3特斯拉MR扫描仪上接受了左足MRI检查,使用了专用的单通道发射-接收四极线圈。图像在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采集,序列包括自旋回波(SE)T1和脂肪饱和质子密度(PD)加权序列,并采用频率选择化学预饱和技术。在静脉注射10ml钆喷酸胺(0.5mmol/ml)后,还获取了对比增强脂肪饱和SE T1图像。
检查显示存在一个II型副舟骨,大小约为10×9毫米,位于舟状骨结节的后方。其与舟状骨之间可见边界不清晰的软骨连接(图1),两骨之间无骨髓连续性。该副舟骨呈现T1低信号(图1)与T2高信号(图2),与骨髓水肿相一致。注射对比剂后在此区域可见强化(图3和图4)。其上方软组织也显示水肿。经过该骨后方的胫后肌腱鞘内有少量积液,但腱形态正常(图5和图6)。
附加舟骨是足部常见的附加性小骨,在4-14%的人群中出现 [1, 2]。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不会引起任何症状 [3]。附加舟骨可分为三种亚型 [5]。类型1是一块真正的籽骨,完全并入胫后肌腱的远端。类型2被描述为更大的小骨,呈三角形或心形,尺寸可达12mm。它被认为是舟骨软骨雏形中的次级骨化中心 [5],在它与主骨之间存在软骨或纤维软骨的软骨连接。类型2约占所有附加舟骨的50% [6]。类型3被认为是显著突出的舟骨粗隆,代表完全融合的类型2附加舟骨 [6]。
引起足内侧疼痛的附加舟骨几乎都是类型2 [6],通常发生于第二个十年的女性患者 [5]。
有症状的类型2附加舟骨导致疼痛的原因,被认为是由于胫后肌腱牵拉,在软骨连接处产生反复的张力和剪切应力 [7]。对切除的类型2附加舟骨进行的组织学研究显示,在软骨连接处的骨-软骨界面存在反应性新骨形成和肉芽组织 [5, 7],在某些病例中还出现慢性骨坏死 [4]。也有文献指出其表层软组织出现相关炎症 [8]。
MRI在显示骨髓和软组织水肿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8],在有症状的患者中,这些水肿即为疼痛原因所在。骨髓水肿代表骨坏死或因剪切应力所致的骨重塑 [4]。
普通X线在评估疼痛原因方面具有局限性,因为它无法显示软组织或骨水肿。骨显像虽然敏感度高,但特异性不足 [3]。
总之,附加舟骨是一种常见的无症状正常变异。在有症状的患者中,通过MRI观察其骨髓水肿模式有助于确立其致痛原因。
2型副舟骨
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内容。
1. MRI序列显示患者足内侧舟骨结节部位可见额外小骨影,形态呈类三角形或心形,位于足舟骨内侧偏近跗跖关节面处。
2. 该附着小骨与主舟骨之间存在软骨或纤维软骨衔接,局部可见信号过渡区。
3. 在T2加权序列和脂肪抑制序列中,局部小骨与邻近舟骨之间显示明显信号增高,提示骨髓水肿或炎症反应。
4. 在附近软组织(尤其是胫骨后肌腱止点附近及软组织层)也可见局限性高信号影,显示软组织炎症或渗出改变。
5. 主舟骨本身形态无明显骨折征象,但局部有轻度骨皮质不规则及信号异常,可能反映慢性应力或二次骨反应。
1. 症状性副舟骨(Type 2)
副舟骨是常见的附加骨之一,尤其Type 2常出现骨与舟骨间软骨或纤维软骨结合,易因胫后肌腱牵拉造成局部应力集中。MRI示明显骨髓及软组织水肿,符合慢性刺激或炎症所致的临床痛源。
2. 胫骨后肌腱炎/腱止点病变
部分患者也可伴随胫后肌腱炎,临床症状与副舟骨症状相重叠。若腱鞘内存在炎症或退行性变,也会在MRI上出现高信号,对疼痛加重有所贡献。
3. 足跗关节其他病变(如跗骨融合等)
虽然本例并不常见,但足部跗骨关节如存在隐匿性融合或炎症,也会产生疼痛。多需在三维重建或CT上进一步排除。
结合患者35岁女性,临床症状为足内侧疼痛,MRI影像学所见在副舟骨及其与主舟骨间同步存在明显骨髓水肿、软组织炎症改变,最符合症状性Type 2副舟骨的表现。该类型副舟骨较易因反复牵拉而产生慢性炎症与局部疼痛,故认定为本例最可能的诊断。
1. 保守治疗
• 支具与足弓支撑:使用带内侧足弓支撑的鞋垫或定制矫形鞋垫,降低舟骨结节区域的局部应力。
• 物理治疗:包括局部热敷、超声理疗、手法按摩,减轻软组织炎症与疼痛。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口服或外敷以减轻局部疼痛及炎症。
• 如疼痛剧烈或持续,可在医生指导下尝试局部封闭注射,但需谨慎进行。
2. 手术治疗指征
• 经长时间(通常3-6个月)保守治疗无显著改善。
• 疼痛明显影响日常生活或工作,且排除其他相关疾病后。
• 常见术式包括切除副舟骨、修整舟骨突起并修补或重建胫后肌腱附着点。
3. 康复计划与运动处方
循序渐进的FITT-VP原则:
• F(Frequency,频率):建议每周进行2-3次针对足踝稳定性的康复训练,其余时间配合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行)。
• I(Intensity,强度):初期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恢复期可缓慢增加负重或阻力。
• T(Time,时间):每次康复训练控制在20-30分钟,随耐受度逐步延长至30-45分钟。
• T(Type,类型):加强胫后肌、腓骨肌群和足底肌群的力量练习,如足内翻/外翻抗阻训练、足底小肌群训练。配合关节灵活性训练(伸展足弓、跟腱等)。
• V(Volume,运动量):可根据患者疼痛与疲劳反馈调整总运动量,每次增加不超过总量的10%。
• P(Progression,进阶):疼痛缓解并能完成既定训练量后,逐步增加负重、次数或抗阻程度。
训练范例:
• 踝关节主动活动:跖屈、背伸、内翻、外翻,每个动作10-15次,1-2组。
• 足底肌力练习:在坐位用脚趾抓毛巾或拾起小物件,锻炼足底小肌群,10-15次,2-3组。
• 弹力带抗阻:利用弹力带进行踝内翻维持5秒,重复10-12次,2-3组。
• 渐进性负重:疼痛控制后,过渡到站立平衡或单脚站立训练,提高足踝稳定性。
安全注意事项
• 若在任何动作中出现明显疼痛、肿胀增加或其他不适,应及时休息并考虑减少训练强度或次数。
• 同时注意防止过度负重,慢性应力有可能加重局部病情。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为基于当前影像与病史资料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意见。具体诊治仍需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2型副舟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