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5岁的女性因右尺侧腕部疼痛被转诊至本机构的骨科门诊。该患者有已知的同侧前臂骨折病史。
一名35岁女性因右侧尺侧腕部疼痛被转诊至本院骨科。患者既往有同侧前臂骨折病史。
体格检查中怀疑远端桡尺关节(DRUJ)不稳定。
为双侧腕关节获取了在极度旋前(图1a)、中立位和极度旋后(图1b)时的远端桡尺关节CT扫描。
应用了改良桡尺线法(图2)。在极度旋后位时,观察到右侧桡骨茎突窝与尺骨头之间存在明显的不相合,并伴有尺骨头向掌侧移位,符合掌侧DRUJ不稳定的表现。
同时还注意到右侧尺骨茎突突起处存在创伤后过度增生的骨性隆起(图3 a - 和 b - 箭头)。
远端桡尺关节(DRUJ)的半脱位和脱位是导致尺侧腕部疼痛和机械症状的常见原因,同时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仍然具有挑战性。
DRUJ 不稳定的病因多样,严重程度范围广。它可以由单纯的韧带损伤引起,或作为更复杂病变的一部分出现,如 Colles 骨折,或 Galeazzi 或 Essex-Lopresti 骨折-脱位。Essex-Lopresti 骨折-脱位包括严重的轴向桡尺创伤错乱,伴随纵向 DRUJ 不稳定、骨间膜破裂以及桡骨头挤压性骨折。
常规腕关节侧位片只有在获取到真正的中立位正侧位片时才能证实 DRUJ 不稳定,而这是一直以来都较为困难的。此外,在大多数情况下,DRUJ 半脱位在中立位并不明显,并且常规 X 线无法评估前臂主动旋前和旋后过程中所出现的动态不稳定。CT 横断面成像可以克服这些局限性。推荐的扫描方案是在极度旋后、中立位及极度旋前时分别扫描双侧腕关节。
无论腕关节处于何种位置,远端尺骨外侧的凸面关节面都应与桡骨茎突凹(sigmoid notch)保持相互适应。有多种针对 DRUJ 不稳定的 CT 诊断标准(图 4)。Nakamura 等人在 1996 年对桡尺线(radioulnar line)方法进行修改,使其包括桡尺关节在旋前弧(从中立位到最大旋前)出现的尺骨背侧移位和在旋后弧(从中立位到最大旋后)出现的尺骨掌侧移位,均需小于桡骨茎突凹直径的四分之一才视为正常范围(图 5)。
由于方法简便、假阳性率低且观察者间一致性好,修正后的桡尺线方法被广泛使用。该修改强调了利用 CT 评估 DRUJ 不稳定的主要难点——DRUJ 本身的正常移位范围相对较大,这与不同个体间韧带和其他稳定软组织结构松弛度的差异有关。与未受累的对侧腕关节进行比较并结合体格检查结果,对于这方面的评估非常有帮助。通过应力测试诱发症状被视为区分不稳定关节与正常松弛关节的关键步骤。
背侧 DRUJ 不稳定是最常见的类型,其中远端尺骨相对于远端桡骨呈背侧移位,通常在旋前时加重。掌侧脱位则较为罕见,常见于腕关节过度旋后损伤并伴随背侧桡尺韧带的完全撕裂。此时,腕部掌侧出现突出的小头,并在完全旋后时最为明显。解剖学研究表明,单独切断背侧桡尺韧带会在前臂旋后时引起尺骨的掌侧脱位。而此脱位通常可通过旋前来复位。
慢性掌侧 DRUJ 不稳定的治疗主要依赖手术,通常会借用治疗背侧 DRUJ 不稳定的技术。近年来,随着对桡尺韧带及关节囊稳定作用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更为针对性的手术方案也在不断发展。
掌侧远端桡尺关节不稳定
目前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患者右侧手腕CT扫描于极度旋后、中立位、极度旋前时均进行评估,可见下尺桡关节形态异常。尤其在极度旋后位时,示意尺骨远端明显朝掌侧偏移,与桡骨远端关节面不再正常对合。冠状位及轴位重建图像提示远端尺骨于桡骨尺侧凹(sigmoid notch)内未能保持正常的圆柱状对合关系,可见掌侧方向移位,提示存在掌侧方向的尺桡远端关节不稳或半脱位改变。
结合患者有既往同侧前臂骨折史,以及当前右尺侧手腕疼痛并出现DRUJ(远端桡尺关节)不稳的表现,需考虑以下可能诊断:
根据患者当前症状(腕尺侧疼痛),影像学所见(远端尺骨于极度旋后时明显掌侧半脱位),以及既往前臂骨折史推断,最可能的诊断为:
若需更进一步明确软组织结构(如韧带、关节囊)和骨性细节,可考虑关节镜检查或更高分辨率的MRI评估。
对于慢性掌侧DRUJ不稳,在影像学及体格检查反复证实后,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来修复或重建受损韧带结构,从而恢复关节稳定性。保守治疗在症状较轻、稳定性尚可或手术禁忌情况下可尝试,包括:
若存在明显影像学和临床不稳定,且影响日常功能或持续疼痛,宜尽早考虑手术干预,包括:
康复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与个体化原则,通过“FITT-VP”原则(频率、强度、时间、方式、进阶、个体化)进行制定: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应密切监测疼痛、肿胀及功能改善情况,若出现新的疼痛或功能下降,需及时复诊评估。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提供的病史和影像学资料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意见。实际诊疗方案应由正规医疗机构的专科医生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综合决定。
掌侧远端桡尺关节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