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岁男孩,右侧远端前臂骨折病史,采用保守治疗,在受伤10周后重新进行评估。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无异常。
一名7岁男孩,曾因右侧远端前臂骨折并接受保守治疗,在外伤后第10周进行复查。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
最初的X线片显示右前臂损伤,可见桡骨远端干骺端处完全横断骨折(图1)。可见骨折端重叠、缩短以及远端骨折块背侧移位。同时可见中度重叠的软组织增厚。
在创伤后6周的随访X线片上,可见右侧桡骨远端骨折处的早期骨痂形成(图2)。远端骨折段仍存在轻度背侧成角,并且近四分之三的骨折端骨干位置存在并置重叠。
在随后于外伤后第10周进行的复查X线片上,可见右侧桡骨远端干骺端骨折逐渐愈合,无明显骨折端移位(图3)。骨折仍可见轻度背侧成角。另可见皮质旁透亮区,投影于桡骨干骺端背侧,大小约10毫米,位于先前所述骨折近端。在此临床背景下,该表现与创伤后皮质缺损相符。
创伤后皮质缺损(Post-traumatic cortical defect,PTCD)是一种罕见且自限性的现象,见于儿童骨折愈合过程中。这些囊样缺损对应于由创伤和/或手术导致的骨破坏,并在骨膜完整覆盖下形成的骨膜下(皮质近旁)血液和/或脂肪充填腔。
图4概述了导致其形成的一系列事件。压缩力导致青枝骨折或隆起(压缩)骨折(torus fractures),使髓腔内的血液和脂肪逸出并聚集于完整的骨膜下。随着骨折愈合,出现了与原 cortical 相分离的骨膜骨痂。由此产生的间隙形成了囊样缺损,该缺损会被骨膜新生骨逐渐填充,最终变为骨髓。
对儿童的移位骨折也提出了类似的机制,如本例所示。在移位骨折中,脂肪也可泄漏到被完整骨膜所包裹的骨折血肿中。当骨痂形成时,脂肪会被包裹住,从而使皮质缺损显现。
PTCD典型地累及桡骨远端干骺端,这是由于与青枝或隆起骨折的产生相同的生物力学特性使该区域易受影响。更为罕见的是,已在胫骨远端或股骨骨折后有所报道。
放射学上,PTCD通常表现为孤立的、骨膜下的、非膨胀性的囊样透亮影,位于压缩骨折近端10 mm处,直径小于10 mm。该缺损有时可呈多发或较大,然而这是例外而非常见情况。若为多发,可在距骨折部位近端48 mm处观察到。连续的X线片最常见的表现是这些病变“移向”远离生长板的方向,并随时间而消失,尽管PTCD在骨骼成熟前仍可被观测到。
高分辨率CT采用2 mm薄层扫描时,在软组织与骨窗下均可诊断,通常可见环形的皮质近旁腔,其密度与髓内骨髓相同,并且常可见在普通X线片上无法显示的更小缺损。
MRI同样具有诊断价值。它能显示所描述的典型形态学特征,同时具有使用非电离辐射的优势。典型成熟病变显示与骨髓相似的脂肪成分(在T1和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在脂肪抑制序列中为低信号)。PTCD在所有序列中通常显示出均匀的信号,但在T2梯度回波序列中并不少见信号不均,可能是由于含有含铁血黄素引起的“伪影”或骨性条梁产生的低信号区域。
鉴别诊断包括布罗迪脓肿(Brodie’s abscess)、非骨化性纤维瘤(non-ossifying fibroma)、单纯性骨囊肿(simple bone cyst)以及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支持本诊断的特点包括存在典型骨折病史、骨折后出现的时间及病灶位置。
典型病灶不需要随访,也无需进一步操作,只需告知患者在消失前可能在应力下引起不适即可。非典型病灶可能需要CT或更佳的MR辅助检查以确定诊断。因此,尽管由于其罕见性,PTCD的发现可能令人担忧,但它是一种无害的自限性现象,具有相当特异的影像学特点,从而避免了进一步的侵入性检查或治疗。
儿童创伤后皮质缺损
(无内容可翻译)
基于对患儿右前臂远端骨折后10周的随访影像(主要为桡骨远端X线片)的观察,可见以下特征:
结合患儿既往病史(右前臂遠端骨折并保守治疗)、当前影像学所示的桡骨远端亚皮质囊状透亮影,潜在诊断包括:
综合患儿年龄(7岁)、既往明确的外伤史及保守治疗过程、目前影像学所见的特点(以桡骨远端皮质旁囊状透亮区为主,范围小、边缘清晰、与骨折相关部位相符),加之临床表现与化验结果均无异常,最可能的诊断为:
骨折后皮质缺损(Post-traumatic Cortical Defect, PTCD)。
该病变通常为自限性,无明显功能障碍或进一步侵袭,长期可逐渐被骨组织替代。
对于典型的骨折后皮质缺损(PTCD),通常无须特殊干预。主要建议包括: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参考性分析,不可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就医。
儿童创伤后皮质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