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越南籍男性,因凝血因子VIII缺乏导致的血友病病史。患者目前在右侧臀部区域可触及多个肿块。
在较早的病史中,患者曾因大量出血而进行左腿膝上截肢。
斜位骨盆X线片显示软组织凸起,其中伴有多发零星钙化。
右臀可触及肿块的超声图像显示肿块呈异质性,既有等回声区,也有低回声区。
CT图像显示右侧臀大肌和臀中肌内有多个肿块,并可见多处粗大钙化灶,主要分布于肿块边缘。这些肿块的周缘密度较高,中间有几个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可见右侧髂骨后方紧邻右侧骶髂关节以及右侧骶骨处存在溶骨性改变,但无明显骨膜反应。
MR图像同样显示多发病灶。所有病灶在所有成像序列上均于周缘呈极低信号,在梯度回波序列上可见磁敏感伪影,与含铁血黄素沉积相一致。
在超声引导下对其中一个病灶进行抽吸,回抽了总计450毫升陈旧血液。
血友病性假肿瘤是血友病的一种罕见并发症,估计在大约 1-2% 的重症患者中发生 [1]。由于血友病 A(凝血因子 VIII 缺乏)和血友病 B(凝血因子 IX 缺乏)均为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因此几乎只见于男性。
假肿瘤是一种慢性、被包裹的血肿,最初可能由于自发性或创伤后出血而形成。纤维性包膜通常会维持血供,然而病灶中心部分无血管供应 [2]。由于凝血级联反应的紊乱,在包膜处反复出血进入血肿,导致肿物不断扩大和增大。这可能会引起邻近骨质侵蚀,或导致邻近肌肉的坏死或去神经支配。
在 X 线片上,假肿瘤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增高区,内部可能包含钙化。邻近骨骼可能出现重塑或明显破坏性改变。
在超声和 CT 上,由于病灶内出血可能处于不同阶段,其外观差异较大。在超声上可表现为无回声或回声不均的积液。同样,密度低、中等密度以及高密度的假肿瘤均有报道 [3]。
在 MR 成像上,由于血液产物的演变,病灶内部在 T1 和 T2 加权成像上均可表现出不同的信号强度。然而,假肿瘤在所有序列上均可见到特征性的低信号环,这是由于纤维性和含铁血黄素的包膜存在所致。在 MR 成像中,由于这种特征性的低信号外环,其鉴别诊断相对有限。一个需考虑的罕见类似病变是软组织动脉瘤样骨囊肿 [6]。
对这些病变的治疗仍存在争议。通过凝血因子替代来预防这些病变是有效的 [4]。一旦病变已经出现,已经采用过多种治疗方法,成功率也各不相同,包括:放射治疗、栓塞、经皮抽吸并注入纤维蛋白封闭剂、外科切除,以及在万不得已时行截肢治疗 [5]。
血友病性假瘤
(无翻译内容)
基于患者提供的X线、超声、CT及MRI图像,可观察到右侧臀部软组织内存在多个边界相对清晰但形态不规则的团块病变:
整体影像表现倾向于慢性出血形成的包裹性病灶,结合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血友病)的背景,符合出血性假瘤(即“血友病性假瘤”)的典型成像特征。
根据患者的病史(严重的VIII因子缺乏/血友病A)以及上述影像学特点,主要考虑以下诊断:
综合患者严重血友病A病史(因子VIII缺乏),远期反复出血史,影像学上多发、包膜厚实且内部血液分解产物信号复杂的软组织肿块,最可能的诊断为:
血友病性假瘤(Haemophilic Pseudotumour)。
若对诊断有疑虑,可进一步结合血清因子VIII活性水平、凝血功能检测、或在必要时行穿刺/活检(在充分纠正凝血功能后)以排除恶性肿瘤,但本例结合典型病史及成像特征,基本可确立诊断。
由于患者曾行一侧下肢高位截肢,且反复出血风险较高,康复训练需格外谨慎、循序渐进。在采取适当的凝血因子替代方案并控制出血后,可考虑以下康复原则(FITT-VP):
此外,在训练或日常活动中若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明显加重或疑似出血症状,应立即暂停并及时复诊。
本报告仅为基于现有影像及临床信息所做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如有进一步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血友病性假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