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女性出现右肩疼痛和活动受限。影像学检查显示病变跨越关节,这在感染中较为常见。然而,活检结果显示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这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性肿瘤,偶尔会发生在骨骼中。这是首次报道的发生在肩部的EHE病例。
一名54岁的女性因右肩疼痛和活动受限就诊,该肩此前曾进行过重建手术。普通X线片可见右肩盂中心区低密度影,周围有不规则硬化,向下方突出(图1)。CT显示右肩盂内存在混合硬化与溶骨性病灶,前方可见边缘呈凹陷状破坏,并伴有软组织内的钙化(图2)。MRI提示肱骨头及周围软组织水肿,并有异常强化(图3)。由于肱骨头和肩盂均受累,最初认为病变为感染性因素,但患者并无感染指标升高或发热表现。经CT引导活检后,组织学诊断为EHE,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31和波形蛋白(vimentin)染色呈阳性,而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染色为阴性。随后对肿瘤进行了切除,术中活检发现部分组织区域呈实性,核异型性较通常见于EHE者更明显,故将其归类为恶性血管内皮瘤。术后8个月肿瘤复发,患者行整块切除术,包括近端肱骨、锁骨远端及肩胛骨远端,同时置入右肩假体(图4)。一个月后的随访PET扫描未见复发迹象(图5),术中病理学报告证实切缘清晰。复发肿瘤细胞CD34和CD31染色阳性,细胞角蛋白染色阴性(图6)。在最初就诊后15个月,患者仍存活且情况良好。
由于EHE的临床表现与组织学分级之间相关性较差(1, 2, 3),其管理并不简单。已有研究提出了一个分级系统(4),但在其他研究中则被否定(5)。此外,确定特定的分级也可能遇到困难,因为某些肿瘤可在同一病灶内出现不同的分化区域(4, 6),几乎可以肯定当前案例中就存在这种情况。多发性病灶通常被认为预后较好(4, 7),但这一观点也受到质疑(2, 5)。由于EHE较为罕见,要进行大样本统计学研究以获得明确结论也十分困难。EHE与骨的常规上皮样血管瘤(epithelioid haemangiomas)有时也难以区分(8),在某一研究中有5%的EHE病例在组织学上被诊断为血管瘤(2),但通过使用CD31和CD34等血管标记物可以在组织学诊断上提供帮助(3)。因此,有人提出应将EHE视为一种恶性肿瘤来对待,尽管它与包括上皮样血管肉瘤在内的常规血管肉瘤相比具有更低的转移率和死亡率(3)。 在平片上,病变通常呈溶骨性,骨膜反应并不常见(9, 10)。病变通常界限清晰,大小约1-2 cm左右,而当肿瘤直径增至5 cm时,则往往表现更具侵袭性且界限不清晰(11)。皮质破坏和扩张可分别或者同时发生(2),但皮质改变和软组织侵犯并不常见(9)。多个病灶聚集在同一区域强烈提示为EHE或常规血管内皮瘤(2)。CT和MRI可用于确定骨破坏和软组织侵犯的范围及模式(9),不过与平片和MRI的结合相比,CT在软组织血管瘤的成像方面并无明显优势(12)。EHE在MRI上的典型表现(与其他相似的血管瘤相同)(13)是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强度,而在T2加权像上信号呈中高强度(10, 14, 15)。然而,分化良好的病灶在T1像上可能会显示信号增强,而更具侵袭性的病灶则可能在T1像上信号减低(13)。骨扫描也可用于分期(9),但可能低估骨骼受累程度。因此,目前最佳的影像学策略是先进行全身骨调查,因为很多病灶并无症状,然后进行MRI检查,而MRI也能发现此前未被怀疑的病灶(16)。 由于患者年龄、病灶部位、多发性以及临床表现的差异性,治疗方案并不简单(17)。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仍是根治性切除,尽管对于部分多发性病灶,放射治疗也有所帮助(2, 9)。对于多发性病灶,也有人倡导采用截肢治疗,是否联合放疗视情况而定(7)。不过,射频消融在某些病例也取得了一定成功(17),尤其对于中等体积的多发性病灶。总而言之,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结合全身骨调查和MRI,是目前确立诊断的最佳策略。射频消融技术的出现或可减少对根治性手术的需求。
右肩恶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对不起,我没有发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提供具体的文本后我才能进行翻译。
1. X 光平片:右侧肩关节(主要为肱骨近端)可见虫蚀样或溶骨性病变,边界相对清晰,较少见明显的骨膜反应;关节面附近有破坏迹象,但未见大范围的软组织肿胀。
2. CT 扫描:进一步证实了肱骨近端的局部骨质破坏,病变呈溶骨型,局部可见轻微的皮质变薄或破坏,但未见明显大范围软组织侵犯。与单纯性骨囊肿或常见转移瘤相比,病灶内可疑不规则组织密度。
3. MRI 检查:T1 加权像上病变信号相对较低,T2 加权像上信号中高,提示其具备血管性或软组织肿瘤特征。局部关节面附近组织显示部分受累,但尚无明显大范围的软组织肿块形成。MRI 有助于判断病变在骨内及关节周围的范围。
4. 组织病理学:活检可见上皮样血管内皮样细胞(Epithelioid cells),免疫组化中CD31、CD34等血管标记物阳性,与血管源性肿瘤相符。
结合患者年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以及活检的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最可能的诊断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EHE)。由于其罕见性和病变形态特殊,需通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的证实。若影像及临床诊断仍存疑,建议进一步的多学科讨论或追加其他部位影像评估以排除多灶性病变。
考虑患者为中年女性,肩关节病变涉及骨组织与关节活动度受限,术后或治疗中康复需强调以下原则:
总体而言,康复过程中应密切关注骨质状况和疼痛程度,避免过度负重或剧烈牵拉,以防止继发性损伤。同时注意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强度与时长,遵循 FITT-VP 原则(频率、强度、时间、类型、进阶和个体化),根据患者耐受度调整。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基于现有影像与临床资料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方案。具体诊疗应由患者根据自身情况,与专业医疗团队共同决策。
右肩恶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