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3岁的男性,具有18个月来进行性右上肢疼痛且同侧肌肉无力的病史。患者的病史显示,该疼痛最初在夜间出现,并且程度逐渐加重。骨科检查和肌电图结果提示为臂丛神经根病变诊断。
18 个月前在外院进行的初始 CT 检查被判读为正常(图 1),患者因疑似肌肉拉伤而接受了口服 NSAID 治疗。三个月后,由于症状恶化,医生建议进行 MRI 检查。该 MRI 同样在外院完成,并被判读为“在正常范围内”(图 2a,b)。在症状出现 8 个月后,因症状未见改善,医生为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而进行了头部 MRI。轴位 FLAIR 图像显示皮层下和深部白质散在性病灶,提示多发性硬化(图 3)。随后进行的视诱发电位、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以及脑脊液分析均未提示脱髓鞘性疾病,患者因此被转诊至精神科,考虑是否存在潜在的抑郁症。经过 6 个月的抗抑郁治疗仍无效,且患者疼痛难以忍受,于是安排对臂丛进行新的 MRI 检查。结果可见一个向右侧 C6-7 椎间孔突出的肿物,在 T1 加权和 T2 加权图像上均呈低信号强度,在对比增强脂肪抑制 T1 加权图像上可观察到病灶及周围软组织的显著增强(图 4)。随后进行的额外 CT 检查(图 5)显示关节突关节内一个膨胀性溶骨性病灶,中心可见骨质样形成,边缘不连续。基于这些影像学检查,考虑诊断为成骨细胞瘤,最终在完全切除肿瘤后得以确诊。
骨成骨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骨肿瘤,据报道占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1%,男女比例为2:1。其发病高峰多在第二至第三个十年。脊柱受累的比例估计在32%至46%之间,且颈椎、胸椎和腰椎的受累频率相似。该肿瘤倾向于侵犯椎体的神经弓,并进一步侵及椎体。临床表现从几乎无症状到局部背痛,或因肿瘤局部进展及对邻近神经结构的压迫而出现更严重的症状。若病变体积增大,普通X线平片即可具有诊断意义。CT能为小体积病变的基质提供更多信息。CT和MRI均优于其他检查,可用于局部分期和进行活检或手术规划。骨成骨细胞瘤在CT成像中的放射学特征表现为直径通常大于2 cm的骨质膨胀性溶骨性病变,可见骨样基质生成及可能存在的软组织成分。MRI特异性较差,主要特征在于由于伴随的邻近软组织炎症反应(“flare现象”)而使肿瘤实际大小被高估。根据基质矿化程度的不同,T1加权成像上可表现为低至中等信号强度,T2加权成像上则表现为低至高信号强度。注射钆基对比剂后可见明显强化。骨显像可见显著的放射性核素摄取。
本病例报告的主要目的是强调骨成骨细胞瘤与骨样骨瘤在初始表现时,无论是在影像上还是临床表现上都具有相似性。组织学上,两者也相似,均含有能产生骨样组织和编织骨的成骨细胞。其主要差异基于肿瘤大小。就本例而言,在最初的CT扫描中,该肿瘤可被解释为骨样骨瘤。脑实质内的小高信号病灶被视为偶然发现(UBOs),与骨成骨细胞瘤无关。术后一年随访过程中,常规检查未发现任何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病变在大小及中心小巢改变方面的差异,可以用病变逐渐增大、骨质吸收以及无矿化基质形成来解释。
成骨细胞瘤
对不起,未找到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提供的CT与MRI图像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变主要位于颈椎椎体后部神经弓区域(以右侧为主),表现为相对较大的溶骨性病灶,局部出现轻度膨胀性改变,CT可见较明显的骨质破坏及骨性硬化边缘,病灶内可见部分钙化或骨性基质。MRI上可观察到病灶在T1W呈低至中等信号,T2W可呈较高信号,且病变周围软组织常有轻度水肿或炎性改变(“flare现象”),造影后强化明显。影像学上可见邻近神经间隙受累迹象,与患者出现的右上肢疼痛及肌力下降相符合。
综合患者年龄、症状、影像学所见以及手术及病理的进一步证实,最可能的诊断为:骨母细胞瘤(Osteoblastoma)。 如需最终确认,尚可依据病理学检测进行确诊。本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性疼痛及神经受压症状)与影像特点(病变大于2cm并有骨性基质形成)相符。
1.治疗策略
骨母细胞瘤虽属良性肿瘤,但可因体积增长压迫周围神经组织,须积极处理。主要治疗方案包括:
2.康复及运动处方建议(FITT-VP原则)
在手术或治疗后,康复训练宜遵循循序渐进和个体化原则:
在康复过程中,应时刻关注患肢状况及疼痛变化,如出现明显疼痛加剧或神经症状恶化,应及时就诊并重新评估康复策略。对于颈椎手术患者,需确保颈部和脊柱的稳定性,并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康复。
本报告基于当前提供的病史与影像资料作初步分析,仅供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若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成骨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