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3岁的女性患者在过去的7至8个月中出现下腰痛。
患者来自邻国缅甸,为难民身份,主诉腰痛已持续 7 至 8 个月。下肢逐渐出现无力数月,无外伤或发热病史。体检时发现患者姿势略呈后凸(驼背)。常规血液检查显示 ESR 于第一小时达到 113 mm,白细胞计数升高至 20,000/毫升。胸腰椎 X 光片示第 D11 与 D12 椎体塌陷,同时椎间盘变窄。腰大肌影像未能清楚显现,尤其在右侧。使用 1.5T GE 磁共振机器在增强前后进行了脊柱 MR 成像。结果显示 D11 与 D12 椎体塌陷,椎间隙变窄。可见椎旁肿胀并向硬膜外扩展,在 T1 序列上呈等信号,在 T2 序列上呈不均匀的高信号。该肿胀在注射钆剂后出现不均匀强化,提示炎性肿胀或脓肿。还观察到炎症扩散至右侧腰大肌。硬膜外脓肿在同一平面对脊髓造成压迫。MR 表现提示胸椎结核感染。
在本病例中必须进行手术干预,并已实施病灶清除术,术后予以抗结核治疗。
波特氏病(Pott's disease)因伦敦外科医生Percival Pott(1714-1788)而得名。波特氏病是脊柱结核。最常受累的区域是T10至L1。下胸椎区域的受累最常见,占40%至50%,其次是腰椎,占35%至45%。颈椎约占10%。
感染源通常经血液从肺部传播。这是一种骨髓炎与感染性关节炎共同存在的情况。通常累及不止一个椎体。最常受累的部位是椎体前部,紧邻软骨下板。结核可从该部位蔓延至邻近椎间盘。在成人中,椎间盘病变是由椎体感染扩散引起的继发性病变,但在儿童中它可以是原发病灶,因为儿童的椎间盘有血管供应。感染从两个相邻椎体扩散至其间的椎间盘间隙。如果只有一个椎体受累,椎间盘仍保持正常;但如果两个椎体均受累,两者之间的椎间盘会因缺乏血供而塌陷。干酪样坏死伴随椎体变窄,最终可损害脊髓或马尾。
波特氏病在发达国家很少见。超过90%的结核病发生在较为贫困的国家,但近年来随着HIV的扩散,发达国家的病例数量有了显著增长。
危险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差、HIV感染、酗酒、营养不良、胃切除术后患者以及老年人。
临床表现通常缺乏特异性,起病缓慢,可表现为背痛、发热、盗汗、食欲不振和体重下降等。体征可能包括驼背(常见)和/或椎旁肿胀。若有神经受累,则可出现神经系统体征。腰大肌脓肿可表现为腹股沟肿块或类似疝气。
鉴别诊断包括脊柱化脓性骨炎和脊柱肿瘤。
常规血液检查显示血沉(ESR)和白细胞总数升高。皮试(Mantoux试验)强阳性。早期脊柱X线片可能正常,因为只有当丢失了50%的骨量后,X线才可见变化。普通X线可见椎体破坏和椎间隙变窄。MRI可更清晰地显示病变部位,是首选检查方式。扫描可显示脊髓受压的范围,并可在早期发现病变变化。在肿胀或脓肿中可见骨质成分时,强烈提示波特氏病,而非恶性肿瘤。
手术清除椎旁及硬膜外脓肿并配合抗结核药物治疗是首选方案。
并发症包括进行性骨破坏导致椎体塌陷和驼背。椎管可因脓肿而变窄,从而导致脊髓受压及神经系统症状(波特氏麻痹)。
预防措施包括接种卡介苗(BCG)、改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预防HIV和艾滋病。若能及早诊断和治疗,预后较好。
胸椎结核
(无翻译内容)
基于提供的脊柱MRI影像,可见以下主要特征:
1. 腰段及下胸段部分椎体(可涉及T12-L1附近)出现信号异常,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及脂肪抑制序列上呈高信号,提示椎体内存在炎性或感染性浸润。
2. 相邻椎间盘空间变窄,椎体前缘破坏明显,部分区域可见塌陷迹象;提示椎间盘及椎体可能合并感染。
3. 周围可见较明显的软组织肿胀或脓肿影,特别是在椎体前方或椎旁区域(如腰大肌旁),T2信号高、T1信号低,形态不规则,提示可能存在椎旁或椎管内脓肿。
4. 未见明显急性压缩性骨折形态,但骨质连续性在受感染部位可表现为局部缺损或破坏。
结合本例患者年龄(23岁)、慢性腰背痛病程(7-8个月)、显著升高的血沉(ESR)、强阳性的Mantoux试验结果,以及影像学上表现出的多椎体破坏、相邻椎间隙狭窄、明显的椎旁脓肿等特征,最可能的诊断是:脊柱结核(Pott’s病)。
康复原则:在急性感染得到控制、疼痛及炎性指标明显缓解后,应开始分阶段的康复训练,以逐步恢复脊柱功能并防止肌肉萎缩或关节僵硬。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遵循FITT-VP(频率、强度、时间、类型、体量与进阶)原则。
在运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有无新的疼痛、下肢麻木或其他神经症状,一旦出现,应立即减量或暂停,并及时与医生或康复治疗师沟通。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为基于提供资料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具体诊断与治疗方案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并由具有资质的医疗人员进行评估后确定。
胸椎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