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肌炎中的皮肤钙质沉着

临床病例 17.09.2010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54岁,女性
作者: Ly DL, Khashoggi K, Le Corroller T, Hargunani R, Torreggiani WC, Munk PL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54岁女性患者出现双腿进行性近端肌无力,无外伤史。

影像学表现

一名已确诊皮肌炎的54岁女性患者,因双腿近端肌无力加重而就诊。为此进行了骨盆及双髋关节的普通放射线检查。

可见大范围片状钙化影分布于骨盆及双大腿软组织内。随后又拍摄了双膝的放射线片以评估这些钙化的全貌,发现钙化影延伸至双膝关节后方软组织。

随后进行了从L5水平至股骨中段的增强CT扫描以作进一步评估。结果证实这些片状钙化位于骨盆及双大腿上内侧的皮下脂肪层和筋膜间隙中。此外,还发现明显的钙化包绕右侧腘绳肌肌室,但未累及肌肉内部。

于评估时抽取的血样显示:包括钙和磷在内的电解质水平、血常规及肝功能均正常,肌酸激酶、血沉和类风湿因子也均在正常范围内。

病情讨论

皮肌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系统性结缔组织疾病,其特征为对称性近端肌肉无力,并伴有典型的皮肤表现。皮肤表现之一是皮肤或肌肉内的钙化,这种情况在青少年皮肌炎中比在成人更常见,约有30-70%的病例可出现[1]。

软组织钙化可分为转移性、营养不良性、特发性或医源性[1]。皮肤钙质沉着症是指不溶性钙盐在皮肤中的沉积,在结缔组织病中最常见的原因是营养不良性,因此钙和磷酸盐代谢通常是正常的。钙沉积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但一般认为与皮肤受损、炎症或坏死有关。

影像学通常从平片开始,而CT则有助于确定钙化所在的平面。钙质沉积可能位于皮内、皮下、筋膜或肌内[2]。与常规放射学相比,CT在发现更深层的软组织钙化方面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1]。虽然也曾使用MR成像和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全身显像来评估钙化,但尚不明确它们是否比薄层CT在检测方面更为优越。

软组织钙化,尤其是大量钙化时,可能与疼痛、美观畸形以及伴有感染的持续性溃疡有关,但多数情况下无症状,通常在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2]。皮肤钙质沉着症的自然病程高度多变且难以预测,既可自行消退,也可明显进展。

局限性疾病的一线治疗以局部药物为主,如止痒剂和/或糖皮质激素;而对于广泛性疾病则需要系统治疗[3]。若皮肤病变较为严重,通常将抗疟药作为一线治疗,然后可考虑使用其他抗炎药、全身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替代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以及免疫球蛋白等。

鉴别诊断列表

54岁女性患者,患有与皮肌炎相关的软组织钙化。

最终诊断

54岁女性患者,伴有与皮肌炎相关的软组织钙化

证书

没有提供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骨盆的前后位X线片

icon
骨盆前后位X线片

右髋关节平片

icon
右髋关节普通X线片

双膝正位片

icon
双膝前后位影像

右膝关节侧位观

icon
右膝外侧视图

左膝侧位

icon
左膝外侧视图

骨盆轴向CT

icon
骨盆CT轴位扫描

骨盆及双侧大腿冠状位CT

icon
骨盆及双大腿的冠状位CT

左髋关节的普通X线片

icon
左髋关节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