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7岁的女性,既往有静脉注射药物使用史,目前正在进行美沙酮替代治疗。她于5个月前接受了剖宫产手术,现出现缝合处的炎症征象和局部疼痛。经过医学治疗后,这些症状仍未改善。
进行了腹壁的超声(US)检查。
高频超声检查显示在腹壁内深度约7mm处,有液体包绕着一个高回声结构。该结构看起来是一种中空、管状且薄的实性结构(长约56mm),可引起炎症反应。
超声提示存在高回声结构,疑似异物(FB)。推测可能是在腹壁内遗留的手术引流管(或其部分)。然而并未使用过此类引流管。手术探查发现是一段卷曲的薄透明塑料薄膜。
在剖宫产(以及其他手术)中,常常使用切口巾。它由透明且有黏性的柔性薄膜手术巾组成,为切口边缘提供无菌表面。在切开皮肤以及更深层直至子宫之前,会先切开这个切口巾。
在本例中,我们推测手术过程中有一小部分被切下的塑料遗失。该塑料片在腹壁内卷曲,在超声(US)上表现为一个薄而管状、呈弧形的高回声影。
US 技术使用高频(7.5MHz 或更高)线阵探头。US 能够准确定位浅表异物(FB),并估测其大小、形状和走向,同时可进行皮肤标记并为切除提供引导 [1-4]。它还可评估周围组织、液体集合,以及肌腱、血管或神经结构的损伤。
异物(FB)的回声强度取决于其与周围组织之间在界面处声阻抗的差异 [4]。异物在超声上通常表现为高回声 [4-6],至少在初期如此;而木质异物随时间推移其回声可能减弱 [7]。
不同异物在后方会出现不同的伪影,这与其表面特征有关。平坦、光滑、曲率半径较大的表面会产生“脏”声影,而表面不规则或曲率半径小的则会产生“干净”的声影 [8]。
在异物周围出现低回声晕环代表炎症反应,可在异物滞留于软组织超过 24 小时后出现。有报道表明这一发现可提高 US 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9-11]。
US 是评估浅表异物的理想技术,比计算机断层扫描(CT)更有效 [6,11,12]。多项研究显示,US 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 Jacobson 的研究中分别达到 90.0% 和 96.7% [11])。
US 的局限性包括对操作者的依赖(研究显示对于“相对缺乏经验”的操作者而言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 [13,14])。此外,US 仅对浅表性异物有效,对于位于骨或气体深面的异物可能无法探及 [5,6]。US 易出现假阳性结果,因此需要与常规 X 线(CR)相互印证。若异物与声束平行呈“端面”被成像时,US 可能低估其尺寸 [15]。
CR 可检测多达 80% 的异物 [16]。有些异物并不显影——尤其是植物来源的,如木刺:高达 85% 的此类异物在 X 线片上无法识别 [3,11]。如本文所述的塑料异物据报道为射线透亮 [7]。
据报道,CT 的敏感性约为 CR 的 15 倍 [9],但仍低于 US 和 MR。CT 需要电离辐射,设备可及性较差且费用更高,有些情况下(如儿科)还需要镇静。
MR 不需要辐射,但费用更高、可及性更低,而且对于低信号强度的异物与周围本身低信号组织(瘢痕组织、肌腱、钙化等)之间的区别可能并不明显 [11,16]。
异物(手术材料):切口贴膜
(无可翻译内容)
患者为27岁女性,5个月前行剖宫产手术。超声检查选用高频线阵探头(≥7.5 MHz),于腹壁术后切口处可见一条细长、呈弧形及高回声的线样结构,局部周围可见炎性改变(包括周围组织回声减低、可能少量液性暗区等)。该高回声结构形态细薄,提示其为高声学阻抗与周围组织相交界所致。在检查过程中,操作可进一步定位异物深度与方向。
结合患者既往手术史、局部炎性症状以及超声所见的高回声线样结构,最可能的诊断为术中遗留塑料薄膜异物(切口保护膜fragment)。该异物局部引起慢性炎性反应,导致切口处反复疼痛、红肿及难愈合。
由于腹壁部位手术后容易受到牵拉和张力,应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合理安排运动计划,遵循FITT-VP原则,以避免对切口产生过大应力。
个体化注意事项:鉴于患者有过静脉药物使用史和手术背景,需特别关注营养状况和全身机能。若存在疼痛加剧、切口肿胀加重或任何怀疑感染的症状,应及时复查。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现有资料的参考性分析,不可替代线下就诊或专业医生的当面指导。具体诊疗方案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及专业医疗意见作进一步确认。
异物(手术材料):切口贴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