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1岁的男性患者,此前因髓样甲状腺癌接受过治疗,现出现肿瘤标志物升高。
骨显像显示在腰椎中段有一个单一高放射性示踪剂摄取病灶,提示存在骨转移(图1)。
随后进行的MRI证实,在L3椎棘突处发现单发椎体转移灶(图2),并对其实施了椎板切除和脊柱融合术。
3个月后,肿瘤标志物进一步升高,怀疑出现复发。
FDG PET-CT显示右髂翼存在一个大型溶骨性病灶(图3),可能被误认为是另一处骨转移。然而,该病灶的边界清晰,提示其与手术过程有关而非病理性改变,并结合既往手术记录确认这是来自髂骨移植取骨部位的良性骨摄取。
随后进行的肝脏MRI(图4)显示第7肝段有单发病灶,表现为轻度周边强化及限制性弥散,与肝转移相符。这正是导致肿瘤标志物升高的原因。
髓样甲状腺癌(MTC)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由甲状腺的滤泡旁C细胞在散发性或遗传性形式下生长,与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EN)2型相关。正如本例所示,MTC患者的影像学检查通常需要多种成像方式相结合 [1]。肿瘤标志物(降钙素和CEA)的升高,特别是在其倍增时间较短时,已被证明是疾病进展的有效预测指标 [2]。
FDG PET/CT在复发或转移性髓样甲状腺癌的诊断和分期中正显示出其重要价值,尤其当肿瘤标志物升高而常规影像学检查为阴性或结果不确定时 [3-6]。研究显示,FDG PET用于检测残余、复发或转移性MTC的敏感度在62-78%之间,这取决于血清降钙素水平 [7],并且有研究指出,在此背景下PET阳性结果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8]。
然而,人们普遍认识到,FDG摄取并非肿瘤特异性,许多良性过程也可导致FDG活性的升高 [9]。在愈合期中的任何骨骼病变,如创伤性骨折或手术切除后,都可能出现骨的假阳性摄取,这是由于炎性细胞的积聚和周转所致 [10,11]。FDG活性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因手术类型和骨骼受累部位而异,肋骨或椎体的摄取比胸骨或骨盆骨更快恢复正常 [12]。术后反应性骨摄取可持续4-12个月,但若在此时间段之后FDG活性仍持续,则应警惕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病理过程 [12]。
本病例展示了常用于脊柱手术的髂骨移植物取骨区的典型代谢和形态学特征,并强调了在FDG PET/CT上区分偶发的良性骨摄取与骨转移的重要性。
髂骨移植供区的良性骨摄取
(无英文内容可翻译)
基于提供的FDG PET/CT和MRI图像,可见如下关键特征:
基于患者既往“髓样甲状腺癌”病史及当前影像发现,可考虑以下可能:
在综合患者年龄、既往髓样甲状腺癌病史、术后情况、肿瘤标志物升高程度、以及影像表现后,最可能的诊断为“术后髂骨取骨部位的反应性改变”,并非肿瘤骨转移。若后续标志物继续快速升高或出现临床症状加重,则应随访复查或进行针对性进一步检查,但目前影像学表现倾向于良性愈合性改变。
鉴于影像学提示未见新发骨转移,暂不需要针对髂骨部位进行特异性抗肿瘤治疗。后续主要为:
在运动中,应遵守FITT-VP原则(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进度Progression及体能Volume),并结合患者个人耐受度适度调整。
本报告仅基于提供的病史与影像进行分析,具有参考性质,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实际诊治请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并咨询专科医师或多学科团队。
髂骨移植供区的良性骨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