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性髂腰肌滑囊炎:病例报告

解剖学和功能成像 09.02.2011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解剖学和功能成像
病人: 71岁,女性
作者: Pantano E, Cavinato S, Grotto M, Pizzolato R, Luzzatti R, Stacul F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该患者曾在57岁和59岁时接受双侧髋关节置换术,因骨痛和持续12天的发热(38.3℃)被转诊至急诊科。临床检查显示左髂窝可触及肿块。

影像学表现

患者为一名 71 岁女性,2009 年 9 月因发热和骨肌痛被转至急诊科后收入传染病科。她既往在 57 岁时因骨折行右侧髋关节置换术、59 岁时因髋关节炎行左侧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检查发现,左髂窝可触及一个直径约 10 cm 的包块,质地坚实呈橡胶样,无压痛。实验室检查显示炎症指标升高:C 反应蛋白 154.66 mg/L(参考值 4-11),但无白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 9.73×10^3/µL(参考值 1.00-3.00)。腹部超声检查(图 1)显示在髂骨两侧骨翼附近、髂腰肌附着处有两个类似脓肿的病灶,无血管多普勒信号。腹部 CT 检查(图 2)证实了这些液体积聚,并在左侧臀大肌和左侧闭孔内肌附近发现了相同特征的病灶。通过血培养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排除了心内膜炎。随后在超声引导下对最大的一处位于左髂窝的液体积聚进行了置管引流,排出脓样液体,但细胞学、微生物培养(包括分枝杆菌)及肿瘤细胞筛查均为阴性。对病灶壁行断头针活检亦未发现肿瘤组织。骨盆 MRI(T1、T2、Fat Sat 序列)(图 3)显示双侧髂腰肌滑囊及左侧臀大肌滑囊和左侧闭孔内肌滑囊均存在炎症表现。

病情讨论

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的假设是,由于行走时对髂腰肌滑囊以及较小程度上对臀大肌和左闭孔内肌滑囊的机械性损伤,导致了慢性炎症。在本病例中,髋关节置换术很可能使滑囊与髋关节之间形成直接通道,因而由于滑液增加引起了滑囊胀大。实际上,髂腰肌滑囊(图4.a,b)仅有15%的病例与髋关节相通。然而,在髋关节置换术后,由于滑囊壁被破坏,这种通道常常形成;但也可能是由于炎症或创伤导致滑液压力增高而产生通道。 为了做出正确的诊断,应考虑这些积液的部位和特征:多发的双侧病灶可以排除仅有单侧腹股沟区肿胀的疾病(如疝气、肿瘤、关节炎症)。在本病例中,未检测到肿瘤细胞、真菌和厌氧菌,提示为无菌性滑囊炎。解剖学知识对于将这些积液解释为与各种肌肉结构相关的肿胀滑囊,以及将病理学发现与患者既往双侧髋关节置换术的病史联系起来至关重要。

鉴别诊断列表

无菌性髂腰肌滑囊炎
多发脓肿
腹股沟疝
卵巢肿瘤

最终诊断

无菌性髂腰肌滑囊炎

证书

(无内容可翻译)

图像分析

未检测到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美国
icon
超声

增强CT

icon
对比增强CT
icon
增强CT

核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解剖学

icon
解剖学
icon
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