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4岁的女性 自行就诊 至急诊科,在打橄榄球时伸直手摔倒(FOOSH)后出现左腕疼痛、肿胀和背伸活动受限。疼痛主要位于腕关节的掌侧尺侧。手指活动正常。既往病史无特殊。
对腕关节进行了前后位和侧位的X线检查。月骨相对于腕部其他骨骼呈掌侧移位并发生旋转。CT扫描次日证实了这处月骨脱位,并进一步发现了月骨和三角骨掌侧的小骨折。
月骨脱位是指月骨相对于桡骨的掌侧移位,主要由高能量的腕部创伤引起,常见于FOOSH损伤,导致掌侧关节囊的牵拉和破裂。 FOOSH损伤在高强度运动以及老年人因滑倒跌倒所致的事故中十分常见,患者在摔倒时会反射性地伸直手臂来缓冲,从而造成腕部损伤 [1-4].
可能的临床表现包括压痛、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以及因正中神经损伤引起的急性腕管综合征 [1,3,4]。
使用两张常规平片即可根据Mayfield分型对腕部不稳进行分期:I. 舟月韧带损伤; II. 舟月韧带损伤 + 月头韧带损伤; III. 舟月韧带损伤 + 月头韧带损伤 + 月三角韧带损伤; IV. 舟月韧带损伤 + 月头韧带损伤 + 月三角韧带损伤 + 桡月韧带损伤。 随着受损关节数量的增加,每个阶段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分别为:I. 舟骨旋转;II. 头骨脱位;III. 周月脱位;IV. 月骨脱位 [1-3,5-7]。
在Mayfield分型的第IV期,后前位片上的“饼状征(piece of pie sign)”表示月骨由于叠映在头骨上而呈现三角形而非四边形的外形 [1-3]。其他可能的发现包括桡侧Gilula弧线中断(Gilula弧)、舟骨结节呈圆形(戒指征)以及舟月分离 [1,2,6]。不正常的舟月角(<30°或>60°)和不正常的头月角(>30°)提示腕部不稳 [7]。 侧位片显示桡骨、月骨和头骨的中轴对位出现中断 [1,6]。月骨相对于头骨和桡骨呈现向掌侧倾斜并移位(倾洒茶杯征),而在周月脱位中则是头骨相对于月骨和桡骨呈背侧移位 [3,4,6]。术前以及怀疑多发骨折时建议进行CT和MRI检查,因为它们能更好地识别隐匿骨折及骨错位 [6]。
早期行闭合复位可预防对周围组织的压力和损伤 [1,2,6]。然而,仅采用闭合复位和固定的成功率仅为27% [8]。由于经常存在严重不稳,因此需要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并修复韧带 [3,6,7]。若发生急性腕管综合征,则必须紧急进行减压。不幸的是,关节活动度的完全恢复几乎不可能,在手术修复后6年左右,约66%的患者出现骨关节炎的早期征象 [9]。
月骨脱位和周月脱位约占所有腕部损伤的7% [10]。据估计,其中16%至25%的损伤在初次就诊时被遗漏 [11]。 延误或漏诊、闭合复位后舟月间隙>3 mm或舟月角>70°都与较差的预后相关 [2,3]。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包括慢性疼痛、骨关节炎、腕部不稳、无血管性坏死以及舟月高级崩解(SLAC)。长期功能不稳和握力减退也十分常见 [2,3,5,7,12]。
本稿件及相关文件中的所有患者数据均已完全匿名处理。
月骨脱位
基于所提供的正、侧位X线片、CT及三维重建影像,可以观察到:
另外,腕部周围软组织肿胀,局部可能出现关节囊撕裂的表现,尚未明确突发性血管及神经受累,但临床上需高度警惕合并的正中神经症状(如急性腕管综合征)。
根据影像学表现及患者的跌倒伤(FOOSH)病史,重点考虑以下诊断:
由于月骨脱位在正位与侧位片均显示出典型的月骨与其他腕骨互相分离、掌侧移位的特征,加之患者典型的外伤机制(FOOSH),因此月骨脱位最为可疑。
结合影像学特征(显著的月骨掌侧移位,“piece of pie”征及“spilt teacup”征)、患者外伤史(跌倒时腕关节背伸受力)及体格检查所见(左腕掌侧尺侧局部压痛、活动度受限等),最可能的诊断为:
若需确证韧带损伤的具体范围,可于MRI或术中探查结合关节镜进一步评估。
根据当前临床指南与影像学表现,治疗与康复建议如下: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供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若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就医。
月骨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