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的女性患者,是一名热衷的业余跑步者和盖尔式足球运动员,因非神经根性下腰痛在慢性基础上出现急性症状。症状在进行体育活动和腰部过度伸展时加重。体检时可在腰椎中线部位触及模糊压痛。已进行MRI检查。
MRI检查显示腰骶脊柱(图1);在T2加权序列(图1b和1c)上,可见在L4与L5棘突之间的软组织内出现局灶性异常高信号。使用脂肪抑制技术(图1c)后,可提高该异常区域与邻近正常组织之间的对比度。在T1加权序列(图1a)上表现更为轻微,主要表现为T1信号略有减低,以及L4后突下缘的骨赘形成。通过感兴趣部位的轴位T1和T2序列(图2a和2b)也可见相似的信号变化。 在进行治疗操作时,通过透视(图3a, 3b)对MRI所示异常病灶进行评估。注入少量碘造影剂后,显示出一个小的潜在包裹性腔隙/液体集合。
棘突间滑囊炎或Baastrup病是由相邻棘突之间的慢性接触引起 [1],反复的屈伸被认为会拉伤棘突韧带。持续的相互接触会导致骨骼发生肥大、硬化、炎症变化,并在受影响的棘突之间形成滑囊 [2]。反复活动会加重症状,并被认为会妨碍正常的愈合过程 [1]。如本例年轻患者所见,滑囊最常出现于L4-L5 [1]。
包括Baastrup病在内的脊柱退行性改变通常被认为是老年人群的疾病 [2, 3],在有症状的人群中,此病并不少见 [2]。症状通常表现为过伸时的疼痛 [2]。该疾病在年轻运动员中也被报道发生率升高 [1]。
影像学上可见棘突增大、相邻棘突间距离变小及反应性硬化性改变。
腰椎棘突间滑囊炎的MRI诊断依据是在相对的棘突之间出现液体信号,在T2加权序列上呈高信号,在T1加权序列上呈低信号 [1, 2, 3, 4]。矢状面脂肪抑制序列可作为腰椎常规成像的有用补充。研究发现该疾病与前移(前移性滑脱)及中央椎管狭窄有关 [2]。
骨SPECT检查和PET扫描同样可表现为该疾病的放射性摄取增高,分别与成骨细胞活动和炎症变化相关 [1]。
在诊断棘突间滑囊炎时很少需要行滑囊造影,但在本患者中实施该检查以确认治疗性类固醇注射的准确部位,并证实了滑囊的存在。
治疗选择包括保守疗法,如休息和针对性类固醇注射 [1]。对于症状持续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教学要点
尽管在年轻患者中并不常见,但对于下腰痛的鉴别诊断时应考虑该疾病,尤其是当疼痛因过伸加重,且患者有规律运动史时。
MRI可用于检测棘突间异常 [1] 并诊断棘突间滑囊炎。脂肪抑制T2加权序列在识别炎症或滑囊形成方面具有帮助。
类固醇注射已被证明是一种成功的保守治疗方式 [1, 2, 4]。
棘间滑囊炎(Baastrup病)
(无内容可翻译)
患者为19岁女性,主要症状为非根性下腰痛,运动及腰椎过度后伸时疼痛加重。检查时可见腰椎正中部位轻度压痛。MRI扫描示在腰椎中下段(以L4-L5间隙周围最为明显)相邻棘突间存在异常高信号影,T2加权像呈高信号,T1加权像偏低信号,提示局部存在液体或滑囊样改变。相邻骨质可见轻微硬化及肥厚改变,部分序列可见棘突间距离缩小。
反复的前屈、后伸动作导致相邻棘突过度接触或摩擦,形成慢性刺激与炎症,常在中老年或运动频繁的年轻个体中出现。
如腰椎小关节关节炎、棘上或棘间韧带劳损等,亦可出现腰痛,后伸时加重。
运动员中常见,由过度腰椎伸展及旋转引起,可出现腰痛,需结合MRI和/或CT明确峡部形态。
结合患者年轻、运动习惯(跑步、踢球)、症状特点(后伸加重)、影像学表现(腰椎相邻棘突间滑囊样病变、局部骨质硬化与肥厚)等因素,最可能的诊断为 棘突间滑囊炎(Baastrup综合征)。
包括休息、减少或暂时停止引起疼痛的剧烈腰椎伸展活动,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或止痛药可在急性期对症处理。
在影像引导下,于棘突间滑囊处行皮质类固醇注射,减轻局部炎症与疼痛。
如保守治疗及注射治疗无效,且患者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可考虑手术干预,如减压或矫形手术。
康复训练应遵循FITT-VP原则(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进度Progression与体积Volume)。
在整个康复过程,应密切关注疼痛和体征变化,循序渐进调整训练种类、强度与时间。若出现明显疼痛或功能退化,应及时就医。
本报告基于现有的影像和临床信息进行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有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疗机构。
棘间滑囊炎(Baastrup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