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4岁的男性因外伤后出现急性左手腕疼痛。
初始的前后位及侧位X线片未显示急性骨质异常(图1a和1b)。临床上怀疑存在骨折,因此进行了后续的无对比CT扫描。结果显示在头状骨处存在轻度移位的斜行骨折,可在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图像上清晰观察到(图2a和2b)。
对于有移位的头状骨骨折,使用普通X线片来诊断和评估头状骨损伤通常已经足够。常见的平片检查发现包括在前后位(AP)片上可见横向透亮带穿过头状骨,而在侧位片上可见横行或斜行的透亮带,且可能出现阶梯样错位。
然而,由于腕骨的解剖结构较为复杂,普通X线片有可能会遗漏未移位的骨折。磁共振成像还可检测到未移位的骨折线,并可用于评估缺血性坏死(AVN)。
现已描述的头状骨骨折类型包括横行的骨体骨折、横行的近极(腰部)骨折、冠状斜形和旁矢状面骨折。
头状骨是最大的腕骨,位于手的中心部位,并受到周围相邻的腕骨与掌骨的保护。头状骨主要与钩骨、舟状骨、小多角骨和月骨,以及第二、第三和第四掌骨相互关节。
头状骨骨折较为罕见,仅占所有腕骨骨折的1%至2% [1, 2]。这类骨折通常呈横向走行,但很少单独发生。孤立的头状骨骨折通常是由于在手腕背伸位时第三掌骨遭受直接或间接轴向负荷所致,从而导致第三掌骨底对头状骨产生撞击,引发头状骨颈部骨折。头状骨骨折通常与舟状骨骨折(“舟骨-头状骨综合征”)或掌后脱位同时出现。横行舟状骨、横行头状骨的掌后骨折/脱位被认为是由于桡偏及腕关节过伸状态下,桡骨茎突对舟状骨产生撞击所致。
当头状骨骨折为孤立性损伤时,通常移位很小。但若是更复杂损伤的一部分,则骨折常会出现明显移位,导致延迟愈合或畸形愈合。对于伴有塌陷的头状骨不愈合,常需植骨治疗 [3]。
对于未移位的头状骨骨折,仅需固定治疗即可,可使用短臂拇指石膏固定6-8周。有移位的头状骨骨折则需要采用克氏针(k-wire)或螺钉固定,并在出现不愈合时可能需要植骨。
头状骨的动脉血供主要来自远端极起源的背侧分支。由于头状骨缺乏显著的内部吻合,其近端极在骨折后易发生缺血性坏死 [4, 5]。因此,应强调对骨折的早期诊断,以避免缺血性坏死、不愈合和创伤性关节炎。
孤立性头状骨骨折
没有可翻译的内容。
根据提供的X线及CT影像,可见左腕部桡尺远端与腕骨区结构中,位于近中央位置的头状骨(capitate)显示明显骨皮质连续性中断线。
在冠状位和矢状位重建CT图像上,可观察到头状骨局部有横断或轻度斜行的低密度骨折线,局部可见骨折缝隙;周围骨小梁紊乱。
邻近腕骨(如舟骨、钩骨、月骨等)影像未见明确骨折线,但需注意轻度骨挫伤或小裂隙骨折的可能。软组织肿胀可见,未见明显脱位征象。
综上所述,基于影像学表现,最具代表性的诊断是“头状骨骨折”,其他腕骨骨折或腕部韧带损伤可作为鉴别诊断,必要时可通过MRI进一步排查。
结合患者24岁、外伤后出现左腕部剧痛,影像发现局部骨折征象,以及头状骨骨折的特征性横断或斜行骨折线,综合判断最可能的最终诊断为:左侧头状骨骨折(Capitate fracture)。
1. 治疗策略:
2. 康复与运动处方:
以上康复方案需个体化调整,特别注意在每个阶段循序渐进,以疼痛和肿胀情况作为重要参考,不可盲目增加训练强度。若患者存在骨质疏松、特殊活动需求或其他合并症,需要与专科医生协商后个性化制定康复计划。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患者目前提供的病情与影像资料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面对面诊断或专业医生的就诊意见。若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寻求医疗机构的进一步诊疗。
孤立性头状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