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的男性患者,主诉左足外侧持续性疼痛已近 5 年,尤其在负重时加重。既往有扭伤(踝关节扭伤)病史。
左踝关节的CT影像显示距骨下方及跟骨上方和前方存在不规则性改变,伴有侵蚀和骨下囊肿。
左踝关节的MRI影像显示在距下关节水平的跗管和距下窦内,正常脂肪组织被抹除,距下窦韧带轮廓消失。T1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上则呈边界不清的高信号。对比增强后图像显示距下窦内有轻度强化。距骨下方(距下窦顶)和跟骨上方可见退变性改变,并伴有骨下囊肿。距下窦内部韧带仍保持完整。
CT和MRI检查结果提示距下窦综合征的诊断。
跗窦是一个位于距骨上方和跟骨下方之间的外侧解剖空间。此空间的前后界分别是前距下关节和后距下关节。该空间向内侧与更狭窄的跗骨管相连。跗窦和跗骨管主要包含五条韧带,即颈韧带、下伸肌支持带的三个根部(内侧根、中间根和外侧根)以及距跟骨间韧带。除此之外,跗窦和跗骨管内还含有神经血管结构及脂肪组织。[1, 2]
跗窦综合征最早由 O’Connor 于 1958 年描述,然而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2] 该综合征主要由跗窦滑膜隐窝的出血或炎症(可伴或不伴韧带损伤)引起。它常见于反复踝关节扭伤或创伤后,更常见于 30~40 岁的年轻男性。患者通常表现为后足外侧跗窦处疼痛。[2]
病理学检查可见慢性炎症改变、脂肪坏死、纤维化以及滑膜囊肿。[2]
在早期,常规 X 线片通常正常,然而在晚期可显示退变性关节炎的改变。MRI 出现之前曾使用距下关节造影,但其敏感性较低。CT 的价值在于可显示晚期继发性骨关节炎的改变。目前 MRI 是诊断跗窦综合征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矢状位 T1W/PD 脂肪抑制序列是评估的最佳序列。跗窦综合征的典型 MRI 表现是跗窦内脂肪被破坏。影像学征象包括在 T1W 上表现为低信号、在 T2W 上表现为高信号(对应炎症改变),或在 T1W 和 T2W 上均为低信号(对应纤维化),伴或不伴韧带损伤。在晚期还可见骨关节炎和骨下囊肿。对比增强对识别滑膜增生有帮助,但并非特异性。[2, 3]
MRI 对检出颈韧带和距跟骨间韧带损伤的敏感性可变。[4]
大多数患者对保守治疗(包括物理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局部激素注射)反应良好。当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滑膜切除、韧带重建或距下关节融合。[5]
跗骨窦综合征
(无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患者主诉左足外侧疼痛近5年,负重时加重。既往存在踝关节扭伤病史。根据所示CT及MRI图像,可见以下要点:
1. CT扫描:在距骨与跟骨之间(即窦道部位),局部脂肪密度模糊或消失,部分病例可见轻度的骨质硬化或关节面缘硬化改变;
2. MRI扫描:窦道内脂肪常被替代,呈T1低信号、T2或PD序列高信号,提示炎性渗出或积液。部分病例可见窦道周围韧带(如颈韧带、距跟间韧带)信号异常或连续性欠佳。必要时可见轻度骨髓水肿或软组织水肿信号;
3. 部分患者合并可见 subtalar 关节(距下关节)关节面缘增生或亚关节囊变,提示可能存在慢性炎症或退变性改变。
综上,影像整体表现与慢性炎症、纤维化或潜在韧带损伤导致窦道脂肪密度/信号被替代相符合。
基于患者病史和影像特点,可能的诊断或鉴别诊断包括:
结合患者年龄、慢性足踝外侧疼痛病史、既往扭伤经历以及影像学所示窦道脂肪密度或信号异常改变,最可能的诊断为:窦道综合征(Sinus Tarsi Syndrome)。
如临床仍存在不典型症状或对诊断存在疑虑,可考虑进一步的MRI高分辨率序列评估韧带情况,或在必要时行诊断性注射(局部麻醉及类固醇)以帮助判断症状改善情况。
在明确诊断或高度怀疑窦道综合征后,可考虑以下治疗原则:
康复/运动处方应遵循个体化与循序渐进原则,可考虑以下方案: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应遵循“FITT-VP原则”: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参考性医学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若有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就医以获得个性化诊疗方案。
跗骨窦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