跗窦综合征

临床病例 07.03.2012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36岁,男性
作者: Deepu Alex Thomas, Nishith Shetty, Ram Shenoy Basti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36岁的男性患者,主诉左足外侧持续性疼痛已近 5 年,尤其在负重时加重。既往有扭伤(踝关节扭伤)病史。

影像学表现

左踝关节的CT影像显示距骨下方及跟骨上方和前方存在不规则性改变,伴有侵蚀和骨下囊肿。

左踝关节的MRI影像显示在距下关节水平的跗管和距下窦内,正常脂肪组织被抹除,距下窦韧带轮廓消失。T1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上则呈边界不清的高信号。对比增强后图像显示距下窦内有轻度强化。距骨下方(距下窦顶)和跟骨上方可见退变性改变,并伴有骨下囊肿。距下窦内部韧带仍保持完整。

CT和MRI检查结果提示距下窦综合征的诊断。

病情讨论

跗窦是一个位于距骨上方和跟骨下方之间的外侧解剖空间。此空间的前后界分别是前距下关节和后距下关节。该空间向内侧与更狭窄的跗骨管相连。跗窦和跗骨管主要包含五条韧带,即颈韧带、下伸肌支持带的三个根部(内侧根、中间根和外侧根)以及距跟骨间韧带。除此之外,跗窦和跗骨管内还含有神经血管结构及脂肪组织。[1, 2]

跗窦综合征最早由 O’Connor 于 1958 年描述,然而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2] 该综合征主要由跗窦滑膜隐窝的出血或炎症(可伴或不伴韧带损伤)引起。它常见于反复踝关节扭伤或创伤后,更常见于 30~40 岁的年轻男性。患者通常表现为后足外侧跗窦处疼痛。[2]

病理学检查可见慢性炎症改变、脂肪坏死、纤维化以及滑膜囊肿。[2]

在早期,常规 X 线片通常正常,然而在晚期可显示退变性关节炎的改变。MRI 出现之前曾使用距下关节造影,但其敏感性较低。CT 的价值在于可显示晚期继发性骨关节炎的改变。目前 MRI 是诊断跗窦综合征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矢状位 T1W/PD 脂肪抑制序列是评估的最佳序列。跗窦综合征的典型 MRI 表现是跗窦内脂肪被破坏。影像学征象包括在 T1W 上表现为低信号、在 T2W 上表现为高信号(对应炎症改变),或在 T1W 和 T2W 上均为低信号(对应纤维化),伴或不伴韧带损伤。在晚期还可见骨关节炎和骨下囊肿。对比增强对识别滑膜增生有帮助,但并非特异性。[2, 3]

MRI 对检出颈韧带和距跟骨间韧带损伤的敏感性可变。[4]

大多数患者对保守治疗(包括物理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局部激素注射)反应良好。当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滑膜切除、韧带重建或距下关节融合。[5]

鉴别诊断列表

跗骨窦综合征
距下关节炎
跗骨联合
炎性关节炎
腱鞘囊肿

最终诊断

跗骨窦综合征

证书

(无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计算机断层扫描

icon
CT(计算机断层扫描)
icon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icon
核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