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骨块性舟状骨

解剖学和功能成像 07.05.2012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解剖学和功能成像
病人: 45岁,男性
作者: Bintoudi A1, Goumenakis M2, Karantanas A2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 45 岁的男性,受过武术训练,因踝关节疼痛持续 1 个月被转诊至我院。体格检查显示踝关节肿胀,但无任何炎症迹象。由于怀疑骨软骨损伤,进行了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表现

在普通X线片上未见骨折迹象。检测到一个边界不清的附加舟骨(图1)。CT检查未显示任何骨折或距骨软骨下病变。显示了一个由多个骨化小体组成的Ⅰ型附加舟骨解剖变异(图2,3)。
由于无法用这些非特异性发现来解释持续的踝关节疼痛,使用1.5特斯拉扫描仪进行了MRI检查。MRI显示距骨前部存在骨髓水肿,并在注射钆对比剂后出现强化(图4)。在水肿区域内未发现骨折线或其他关节下局灶性病变。在CT和MRI中,附加舟骨偏心地位于胫后肌腱的远端走行中。
总之,疼痛归因于距骨的短暂性骨质疏松(短暂性骨髓水肿综合征),而相应的解剖变异仅是一个偶然发现。

病情讨论

A. 公认副舟骨(accessory navicular bone, AN)是一种解剖学变异。AN 表示舟骨次级骨化中心在童年时期未能融合。有少数报道支持 AN 可能具有遗传性。AN 被认为是足部最常见的副骨 [1, 2]。根据分类,AN 被分为 3 种类型。1 型是一种小的附加骨,通常位于舟骨内侧后方,存在于胫后肌腱(posterior tibialis tendon,PTT)内;2 型是较大且形状不规则的骨,与舟骨通过软骨结合(synchondrosis)相连;3 型是融合性副骨,会形成舟骨角(cornuate navicular)[3]。最近有报道提出多小骨形态的 AN,我们的病例亦属此类 [1]。

B. 1 型与 3 型通常无症状,相比之下,2 型则常出现症状。年轻运动员在运动时可能出现症状性 AN。在这种临床情境中,体格检查往往可发现中足内侧突出部位的压痛。症状性 AN 多见于童年或青年早期,主要由于副骨受到鞋子压力所致。1 型和 2 型 AN 可能与纵弓逐渐扁平有关 [4]。
在常规影像检查中也可偶然发现 AN。为更好鉴别 AN 与小骨折,需进行 45° 外斜位影像检查。当足部内侧出现疼痛和触痛时,对影像学的正确解读将避免进一步的不必要检查或不准确的治疗 [3]。放射科医师应提示解剖学变异可能带来的临床影响。在本例中,多小骨形态的 1 型副舟骨与临床症状无关。

C. 1 型 AN 是位于胫后肌腱远端的一块小骨。在 CT 和 MRI 上,若可见小骨位于肌腱内,即可做出诊断。

D. 无症状的 1 型 AN 无需治疗。如出现症状,术前 MRI 将为肌腱重建提供指导。本例中,疼痛归因于骨髓水肿,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减轻负重。

E. 1 型 AN 的多小骨形态在近期已有报道。其存在通常不会引起症状。正确识别这一表现可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干预。

鉴别诊断列表

多骨化舟状骨
骨折
胫后肌腱炎

最终诊断

多骨片舟状骨

证书

目前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普通X线检查

icon
普通放射线检查

CT轴向图像

icon
CT轴向图像

CT矢状面重建

icon
CT矢状面重建

矢状位 T1(a) 和 FS 脂肪抑制对比增强 T1(b) MRI

icon
矢状位 T1(a) 与 FS 对比增强 T1(b) 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