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男性患者在骑自行车时被汽车撞后出现手腕疼痛。
在初始的普通X线片(图1)上未显示任何骨折。由于持续疼痛,随后进行了无对比增强CT检查。检查显示钩状骨钩基底部存在不移位骨折,在矢状面和横断面(图2、3)上最清晰。
钩骨位于手腕尺侧的远端腕骨列,与三角骨、有头骨以及第四和第五掌骨的基底部相连。它呈楔形,并具有一个突出的掌侧突起,被称为钩骨钩。多种结构附着于此,包括小指屈肌、对掌小指肌、腕横韧带和豆钩韧带。该钩构成腕管的尺侧边缘以及Guyon管的桡侧部分。数条屈肌腱利用该钩作为滑轮,帮助增强握力。
钩骨钩的损伤可由直接或间接机制所致 [1-3]。最常见于需要使用球杆、球棒或球拍的运动。当撞击后器械迅速减速时,球杆末端可通过直接冲击导致钩骨钩骨折。若在腕关节伸展并尺偏的状态下,屈肌腱强烈收缩,则可能发生间接骨折。若发生豆骨损伤,豆钩韧带也可将钩骨钩撕脱。钩骨钩骨折可能与并发症相关,包括第五掌骨骨折、尺神经受压及不愈合。由于钩骨钩的血供相对不足,愈合可能延迟,因此对于不愈合骨折应使用钆增强MRI进行评估。
临床症状包括尺侧腕痛,若未得到及时适当治疗,可发展为慢性疼痛。初始影像学检查包括常规的前后位、侧位和斜位腕部X线片,必要时可选择更特殊的检查,如腕管位。若仍有疑虑,可通过CT评估钩骨钩。
钩骨钩骨折的治疗包括石膏固定、切除或复位内固定 [4]。石膏固定对于钩骨钩骨折是一种有效的非侵入性治疗,但在骨折发生后一周内进行治疗效果最好。若最终出现不愈合,则可能需要进行切除或切开复位内固定。
钩状骨钩突骨折
没有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
患者为34岁男性,因骑车事故后出现腕部疼痛。对腕部进行了常规X线检查及CT扫描:
基于上述影像表现与外伤史,可考虑以下诊断:
综合患者外伤机制(被汽车撞击)、局部疼痛部位(尺侧远端腕部)、影像学表现(CT示钩突骨折特征性形态改变),最可能的诊断为: 钩骨钩突骨折(Hamate hook fracture)。
如后续临床症状顽固或影像学有疑问,可进一步拼合MRI或钩突专门位(Carpal tunnel view)以明确骨折细节及评估软组织损伤。
康复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及个体化原则,可考虑以下方案:
FITT-VP 原则示例:
在康复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腕部疼痛、肿胀及功能恢复进展,如有不适或疼痛加剧,应及时就医。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面对面线下就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及治疗建议。患者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遵循专科医生或治疗师的指导,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与康复。
钩状骨钩突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