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桡骨的“巨细胞瘤”

临床病例 20.06.2012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14 岁,女性
作者: Smith A, Boddu S, Cohen A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14岁女孩在摔倒后急性出现右腕疼痛。该闭合性损伤的神经血管状态完好。最初拍摄了X线片,并对患者进行了石膏固定处理。在受伤前并无骨性压痛史。患者随后接受了刮除和骨水泥填充手术,并进行了长达5年的随访。

影像学表现

在右侧桡骨远端关节下区域可见一个大小为 2.7cm x 2.5cm 的分隔性、膨胀性溶骨性病灶,并伴有骨折 [Fig. 1]。 石膏固定 4 周后的随访 X 线片显示愈合并形成骨痂 [Fig. 2]。 刮除及骨水泥填充治疗后,在随访 X 线片上未见复发迹象 [Fig. 3]。

病情讨论

巨细胞瘤(GCT)是一种局部侵袭性的骨肿瘤,通常发生在骨骼已成熟、年龄在20至40岁的患者的长骨骨骺部。对于一名14岁的儿童出现此病情则较为罕见 [1, 2, 5]。

GCT占所有骨肿瘤的5%,并且在女性中略占优势。在中国人群中,GCT的患病率更高,可达所有骨肿瘤的20%。GCT在桡骨中的发病率为10-12% [2],使其成为继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之后的第三常见部位 [1, 2, 3, 4]。

虽然它们更偏向良性,但仍存在局部复发的倾向,并可能发生肉瘤样转化,或在1-9%的病例中转移至肺部 [2, 4]。

它们通常表现为受累部位疼痛和肿胀,或如本例所示,因外伤后出现病理性骨折。

常见表现为溶骨性骨骺病变,向软骨下骨延伸,且周围无明显硬化。93%的病例显示骨膨胀,65%则有皮质破坏 [James等人]。内部分隔可表现为从细条纹到粗大梁状不等。可使用Campanacci分级系统对平片进行分级表征 [图4]。

MRI可用于术前对局部情况以及骨外成分进行评估。该病变在T1加权像上通常呈低至中等信号(更易观察到髓内成分),在T2加权像中可见液平面,以及因含铁血黄素沉积导致的低信号 [2],并在对比增强后可见实质部分显著强化。本例并未进行MRI检查。

常规治疗为刮除,并可结合或不结合植骨与骨水泥。后续随访通常采用平片检查,一般需要持续5年左右,因为局部复发率较高,部分研究可高达88.9% [5]。另一种减少疾病复发的选择是在进展期GCT中使用血管化腓骨移植来重建桡骨远端 [6]。

鉴别诊断列表

骨巨细胞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
软骨瘤
单纯性骨囊肿
骨内神经节囊肿
结核

最终诊断

骨巨细胞瘤

证书

(未检测到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骨巨细胞瘤在创伤后的表现

icon
外伤后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

巨细胞瘤通过刮除和骨水泥填充治疗

icon
通过刮除术和骨水泥填充治疗的巨细胞瘤
icon
采用刮除术和骨水泥填充治疗的骨巨细胞瘤

巨细胞瘤骨折在固定后形成骨痂

icon
巨大细胞瘤骨折在固定后骨痂形成

骨巨细胞瘤的Campanacci放射学分级系统

icon
坎帕纳奇巨细胞瘤放射学分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