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女孩在摔倒后急性出现右腕疼痛。该闭合性损伤的神经血管状态完好。最初拍摄了X线片,并对患者进行了石膏固定处理。在受伤前并无骨性压痛史。患者随后接受了刮除和骨水泥填充手术,并进行了长达5年的随访。
在右侧桡骨远端关节下区域可见一个大小为 2.7cm x 2.5cm 的分隔性、膨胀性溶骨性病灶,并伴有骨折 [Fig. 1]。 石膏固定 4 周后的随访 X 线片显示愈合并形成骨痂 [Fig. 2]。 刮除及骨水泥填充治疗后,在随访 X 线片上未见复发迹象 [Fig. 3]。
巨细胞瘤(GCT)是一种局部侵袭性的骨肿瘤,通常发生在骨骼已成熟、年龄在20至40岁的患者的长骨骨骺部。对于一名14岁的儿童出现此病情则较为罕见 [1, 2, 5]。
GCT占所有骨肿瘤的5%,并且在女性中略占优势。在中国人群中,GCT的患病率更高,可达所有骨肿瘤的20%。GCT在桡骨中的发病率为10-12% [2],使其成为继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之后的第三常见部位 [1, 2, 3, 4]。
虽然它们更偏向良性,但仍存在局部复发的倾向,并可能发生肉瘤样转化,或在1-9%的病例中转移至肺部 [2, 4]。
它们通常表现为受累部位疼痛和肿胀,或如本例所示,因外伤后出现病理性骨折。
常见表现为溶骨性骨骺病变,向软骨下骨延伸,且周围无明显硬化。93%的病例显示骨膨胀,65%则有皮质破坏 [James等人]。内部分隔可表现为从细条纹到粗大梁状不等。可使用Campanacci分级系统对平片进行分级表征 [图4]。
MRI可用于术前对局部情况以及骨外成分进行评估。该病变在T1加权像上通常呈低至中等信号(更易观察到髓内成分),在T2加权像中可见液平面,以及因含铁血黄素沉积导致的低信号 [2],并在对比增强后可见实质部分显著强化。本例并未进行MRI检查。
常规治疗为刮除,并可结合或不结合植骨与骨水泥。后续随访通常采用平片检查,一般需要持续5年左右,因为局部复发率较高,部分研究可高达88.9% [5]。另一种减少疾病复发的选择是在进展期GCT中使用血管化腓骨移植来重建桡骨远端 [6]。
骨巨细胞瘤
(未检测到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患者右侧桡骨远端可见显著的透亮性骨质破坏,病灶占据桡骨远端逼近关节面,边界较清晰但可见局部骨皮质变薄并有膨胀性改变。部分区域可观察到间隔或细小的内部小梁。与影像所示一致,病变在桡骨远端呈膨胀性生长,且伴有骨质破坏,提示病变具有相对侵袭性。本例在术前或保守处理期间出现过创伤后疼痛及骨折迹象,提示病灶导致病理性骨折的可能性。
综合患者年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以及后续病理结果,最可能的诊断为 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对于14岁的患者而言,此种情况虽相对少见,但依然可以发生,结合影像学及病理学验证后确立诊断。
治疗策略: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FITT-VP 原则):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肢任何新的疼痛、肿胀或功能障碍表现,及时与专科医师沟通,以排除复发或并发症。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现有临床与影像信息所做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如有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咨询专科医师。
骨巨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