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内侧距下关节融合导致跗管综合征和拇外展肌去神经支配

临床病例 10.12.2012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47岁,男性
作者: I Bares Fernández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47岁男性患者,主诉足底内侧疼痛和麻木已持续两个月,并且该部位的肌电图检查结果出现异常。

影像学表现

在踝关节侧位X线片上,我们可以看到距跟关节的C征象(图1),因此进行了MRI检查以完善研究。
MRI显示后内侧距下关节面过度增生,并伴有后方距下关节间隙变窄。这些发现与非骨性后内侧距下联合一致。MRI还显示跗骨管内软组织增多,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STIR/T2脂肪饱和加权像上呈轻度高信号,提示存在炎症。我们还可以观察到跗骨管内存在小的囊性病灶,在STIR/T2脂肪饱和加权像上可见更清晰,与腱鞘囊肿相符。拇展肌在轴位T2脂肪饱和图像上呈高信号,提示由于后内侧距下联合压迫导致的足底内侧神经失神经性水肿。

病情讨论

跗管是一个纤维-骨性管道,由内踝、距骨和跟骨在外侧,以及内侧的屈肌支持带构成。胫后神经在跗管内行走,与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腱、拇长屈肌腱和胫后血管一起经过。在这个区域,这条神经分支成内侧与外侧足底神经 [1]。引起跗管综合征的主要机制包括:
- 压迫性神经病变:继发于创伤(骨折、手术及瘢痕形成)、占位性病变(肿瘤、腱鞘囊肿、静脉曲张、融合、异常肌肉等),以及足部畸形(后足外翻以及较不常见的后足内翻,伴前足过度旋前、平足及跗骨融合)。
- 张力性神经病变:在踝关节背屈和后足外翻时显著增加 [1, 2]。

患者常见主诉包括脚趾、足底或足跟内侧的麻木、灼痛及感觉异常,这些症状在负重时加剧 [3]。最具帮助的体征是足底感觉减退及跗管处 Tinel 征阳性,而运动功能障碍更为罕见且出现较晚 [1]。

磁共振成像和高分辨率超声检查可作为辅助工具来确认是否存在神经受压或压迫,并用于识别神经病变的原因。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和电诊断检查(包括肌电图及神经传导研究)是诊断的基础。急性和亚急性肌肉失神经支配在磁共振成像中的典型信号强度表现,包括在液体敏感序列(如 T2 加权或 STIR 序列)图像上出现去神经肌肉高信号强度,而在 T1 加权图像上信号强度通常正常。慢性失神经支配的肌肉会出现萎缩及脂肪替代 [2]。

目前仅有少量跗管综合征的文献系列报道,而由于跗距联合导致本综合征的报道更为罕见。其中,后部跗距联合更常与跗管综合征相关,且主要影响内侧足底神经 [4]。

当保守治疗(如消炎药物、在神经周围注射皮质类固醇、矫形器及改变鞋类)无效时,手术减压是治疗跗管综合征的首选方案 [5]。应尽早进行减压以避免神经纤维化 [6]。

磁共振成像在对跗管进行成像并识别导致胫后神经受压的潜在原因方面具有极佳的作用。所有占位性病变都可在磁共振成像中得到清晰的显示。

鉴别诊断列表

后内侧距下关节融合导致跗管综合征和拇展肌去神经支配
后内侧距下关节融合导致跗管综合征和拇展肌去神经支配
无鉴别诊断

最终诊断

后内侧距下关节融合导致跗管综合征及拇展肌去神经支配

证书

对不起,我没有看到可供翻译的具体英文内容。请您提供需要翻译的英文文本,以便我为您进行准确的中文翻译。

图像分析

踝关节侧位X线片

icon
踝关节侧位X线片

冠状位T1加权图像

icon
冠状位T1加权图像

冠状位T1加权图像

icon
冠状位T1加权图像

轴向 T2 脂肪抑制图像

icon
轴位T2脂肪抑制图像

轴位 T2 脂肪抑制图像

icon
轴位 T2 脂肪抑制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