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3岁的女子蝴蝶泳精英运动员,出现了持续五周的右肩疼痛。病史显示疼痛逐渐出现并在训练时加重,导致无法立即重返运动。未报告近期或既往的肩部损伤。
体格检查显示近端肱骨触诊时有压痛,但关节活动范围并未受限。MRI 检查显示近端肱骨骨骺线轻微增宽并有水肿(图 1)。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头顶式运动项目、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诊断为“小联盟肩”,并嘱其休息并停止游泳。然而,运动员的竞争性导致其未能严格遵守治疗方案。两个月后患者再次就诊,症状加重。超声和 X 线检查显示病情进展为水平干骺端骨折(图 2-3)。建议再休息 3 个月,避免头顶式运动项目。在经历了 3 个月的停赛后,该运动员已无症状,并被嘱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逐步恢复活动。目前她已无疼痛,并在其联赛中获得金牌。
肩部疼痛在年轻运动员中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1]。Little Leaguer’s shoulder 指的是肱骨近端骨骺的过度使用性应力损伤,常见于参与需要头顶动作的运动项目的青少年运动员 [1-2]。然而,目前尚不清楚 Little Leaguer’s shoulder 的真实发病率,也尚未对其进行估计 [1-2]。从生物力学角度来看,重复且过度的牵拉和旋转力量作用在开放的肱骨近端骨骺上,被认为是导致骨骺应力性骨折的原因 [1-3]。这种损伤以前被称为肱骨近端骨骺滑脱(proximal humeral epiphysiolysis),但这一名称并不准确,因为它本质上是肱骨近端生长板及相邻干骺端的过度使用或应力损伤,而不是骨骺的损伤 [1-3]。典型的临床表现是 13 至 16 岁之间的患者(通常是投掷运动的男性运动员),表现为逐渐出现的肩部疼痛,疼痛部位位于肱骨近端 [1-3]。据报告,该疼痛在进行头顶运动时会诱发或加重。体格检查可能在肱骨近端触诊时出现压痛,也可能发现外旋力量减弱 [1-3]。Little Leaguer’s shoulder 的诊断仅凭临床即可确立,很少需要影像学检验 [1-4]。然而,当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不明确时,肌骨影像学对骨科或运动医学专家可能具有重要的辅助价值 [2-4]。最新发表的诊断性 X 线征象包括骨骺间隙增宽以及外侧碎片形成或钙化、硬化、脱矿和骨骺及邻近肱骨干骺端的囊性改变 [2-4]。典型的 MRI 表现为骨骺间隙增宽,并在骨骺线附近出现骨髓水肿 [2-5]。轻度骨膜水肿以及骨骺邻近的小型软骨下囊肿也被描述为其他 MRI 特征 [2-5]。在我们的病例中,由于患者最初治疗依从性差,导致出现干骺端应力性骨折,据我们所知,这是首次报道在 Little Leaguer’s shoulder 中出现此种并发症。关于治疗,对于 Little Leaguer’s shoulder,休息和物理治疗等保守方法已经足够 [1-5]。关键在于必须使运动员停止引发疼痛的运动,直至不再感到疼痛,然后再逐步重新进行。总之,放射科医师、运动医学医生、骨科医生、物理治疗师和患者之间的密切合作,对于正确处理这种与应力相关的肩部损伤至关重要。
少棒球员肩
(无内容可翻译)
根据提供的影像(包括MRI和X线)的描述,主要可见以下特征:
1. 近肱骨骺板(肩关节近端)出现骺板增宽、局部信号不均匀,提示骺板区域存在应力性损伤或炎症改变。
2. 在MRI序列可观察到靠近骺板线的骨髓水肿信号(高信号),伴随轻度骨皮质外缘及骺板附近软组织的水肿反应。
3. 部分图像中可见小的亚骨折线或类似条带状的低信号改变,说明可能存在骨皮质或邻近转子的轻度应力反应或微骨折。
4. X线平片上可见局部骺板不规则增宽、局灶性碎片样或硬化带,进一步支持骺板受到重复牵拉或扭转力量作用后出现应力性改变。
基于上述影像学表现及患者13岁、蝶泳运动员、渐进性肩痛等背景,考虑以下潜在诊断:
1. Little Leaguer’s Shoulder(近肱骨骺板应力损伤):
· 常见于反复肩部高举投掷或划水动作的青少年运动员。
· 影像上表现为骺板区增宽、骨髓水肿,可能伴有碎片状改变。
2. 旋转袖腱炎或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 常见于过度使用肩关节的运动员,但多发于相对年龄更大或肌腱劳损人群;纯粹腱病理在骨骺尚未闭合的青少年中较少见。
3. 肩关节盂唇病变:
· 部分高强度上肢运动时可出现撕裂,其MRI表现多在关节盂或盂唇部位出现信号异常。
· 与本病例提示的骺板应力损伤定位并不完全一致。
综合患者年龄、症状(持续5周的右肩痛,训练时加重)、既往无明显外伤史、以及影像学所见的近肱骨骺板区应力性改变,最符合的诊断是:
Little Leaguer’s Shoulder(青少年近肱骨骺板过度使用性损伤)。
治疗策略:
1. 保守治疗:首要措施为停止或减少引起症状的运动负荷(如蝶泳或其他需高举肩部的动作),让骨骺板得到充分休息。
2. 药物治疗:在急性期可酌情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以减轻疼痛和局部炎症。
3. 物理治疗:包括对肩关节周围肌群的等张、等长和等速训练,重点加强肩袖肌群及肩胛骨稳定肌群的力量和耐力。可配合局部理疗(如冷敷、超声或短波理疗)以减轻疼痛和促进恢复。
4. 手术治疗:通常不需要,除非出现严重的骨骺板破坏或明显的骨折移位。
康复与运动处方(FITT-VP原则):
1. Frequency(频度):每周进行3~4次专门的肩关节康复训练,并在完全无痛后逐步增加到每周4~5次。
2. Intensity(强度):早期以低强度的主动活动和轻度弹力带训练为主,确保动作不导致明显疼痛;中后期逐渐增加阻力训练强度,保持耐受范围内。
3. Time(时间):每次训练20~30分钟,视患者耐受度和疼痛程度可适当调整。
4. Type(方式):以肩关节周围稳定和关节活动度训练为主,包括肩关节外旋、内旋以及肩胛骨稳定肌群训练(如磨墙练习、低负荷弹力带外展/内收练习等)。
5. Volume(总量):每个动作可分2~3组,每组10~15次,若出现增痛则应减少动作次数或组数,并加强休息。
6. Progression(进阶):随着疼痛缓解和关节功能改善,可逐步增加动作难度和强度,如进行更高强度的弹力带练习或增加水中抗阻训练。最终在运动后无任何疼痛反应的前提下,才可考虑逐渐恢复蝶泳等专项训练。
此报告为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在专业医师及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诊治及康复训练。若症状加重或未见好转,应及时就医以获得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少棒球员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