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岁女性患者,右前臂后侧存在软组织肿块病史 1 年,大小无变化。查体时肿块不能活动,且其表面皮肤有变色。
MRI显示一个位于真皮的结节性肿物,向皮肤表面延伸,大小约为1 x 1 厘米。该病灶在T1WI上与肌肉等信号,在液体敏感序列上与肌肉呈等/中等信号。
增强后图像显示该病灶呈中度强化。
浅表软组织肿块在临床实践中很常见,随着放射学成像的日益普及,放射科医师对这些病变的认识也不断提高 [1].
皮肤纤维肉瘤突起型(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是一种罕见的梭形细胞肿瘤,通常起源于真皮,表现为结节状肿块,并可向皮下组织和肌肉扩散 [2].
皮肤纤维肉瘤突起型约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 6% [1, 3]。该病变多见于第三到第五个十年。病灶最常累及躯干,约有一半发生于此部位。四肢,其次是头颈部,是下一个最常见的部位,但肿瘤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 [2, 3].
由于其生长缓慢,患者往往忽视这些肿瘤 [2].
由于此类肿瘤具有特征性外观且位置浅表,故在这类肿瘤患者的常规检查中通常不进行 MR 成像 [2, 3].
MR 成像用于评估体积较大或不典型的原发病灶或复发病变 [3]。这些病灶在 MR 成像上通常表现为无钙化的结节状肿块,信号强度无特异性,并有中度强化 [1-3]。肿瘤内可见出血区 [1].
若手术切除干净,皮肤纤维肉瘤突起型预后良好,但如果手术切缘不足,则容易局部复发。转移很少见 [2]。在我们病例中,病灶被完全切除并进行了组织学检查,从而确立诊断。
总之,皮肤纤维肉瘤突起型是一种罕见且通常位于浅表的软组织肉瘤,可根据肿瘤的临床表现加以怀疑。MR 成像有助于鉴别不典型或复杂病情,并可能对术前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无可翻译的内容)
根据提供的MRI图像(横断面及矢状面)及组织学切片,可以观察到前臂后侧皮下组织区存在一软组织肿块:
结合患者年轻、肿块生长缓慢以及影像和组织学表现,可考虑以下潜在诊断:
结合:
最终诊断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首选治疗方式是完整手术切除,并确保有足够的安全切缘,以减少局部复发风险。对于确诊病例,若边缘病理显示切缘阳性或可疑,应考虑再次扩大切除或联合其它治疗(如放疗)。
本案例中,患者已经行完整切除,预后较好。术后定期随访,早期发现是否存在局部复发是关键。
术后康复和运动应个体化并循序渐进,建议参考FITT-VP原则(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进度Progression、总量Volume):
若患者存在骨质脆弱、心肺功能不足等情况,应在专业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适当降低运动强度,并密切监测身体反应。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信息作出的参考性分析,不可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疗意见。具体治疗及康复方案请咨询专科医生或相关医疗专业人员。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