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左上臂出现肿胀并略微发红,起初按照丹毒进行治疗。两个小时后,肿胀扩散至乳房外侧壁、胸大肌及三角肌。超声检查排除了血栓的可能。患者出现神志混乱并血压下降,出现水疱后进行了CT检查。
在初次超声检查中,观察到弥漫性皮下水肿以及低回声、水肿的肌肉组织区域(图1)。
由于肾小球滤过率(GFR)较低,行未增强CT检查,结果显示左侧腋窝水肿伴有淋巴结肿大,严重的皮下肿胀以及上臂肌肉增厚。外侧乳房、肩袖、肱三头肌、肱二头肌、三角肌、斜方肌以及胸肌均受累。此外,还注意到左侧胸锁乳突肌轻度增厚。
在左侧肱肩关节附近以及肩胛下肌内检测到3个小气泡(1-2 mm)(图2-4)。在左侧胸锁乳突肌内还发现1个1 mm大小的气泡。左臂未进行静脉注射或抽血检查。基于症状的迅速进展以及即使极少量气体的形成,患者被怀疑患有坏死性筋膜炎并接受了紧急手术。
坏死性筋膜炎(NF)是一种罕见(每年发生率约为4/10万)但严重、进展迅速且广泛扩散的感染,主要位于深筋膜并继发性地引起肌肉和皮下组织坏死。NF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Grp. A Haemolytic Streptococcus)感染引起,有时还可合并其他需氧或厌氧菌种,如拟杆菌属(Bacteroides spp.)、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 spp.)、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变形杆菌属(Proteus spp.)、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p.)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真菌感染也可导致NF。这些细菌可通过血源途径(例如来自关节感染),或在创伤后由表面感染扩散,或在手术后由内脏扩散[1]。仍有大量病例原因不明确。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酗酒、药物滥用、超重以及免疫系统受抑制似乎都是易感因素。NF的死亡率很高(25-50%),因此及时确诊并进行正确治疗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2]。
患者通常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皮肤发红[3]。在就诊前往往已接受过抗生素治疗但无效。肿胀可在数小时内迅速加重,肿胀皮肤上可能出现出血性水疱。患者往往有体温升高,血液检查可见感染迹象。如果最初未给予正确治疗,病情可能会进展至休克前期、意识模糊,最终导致死亡[4, 5]。
本例患者并无易感的基础疾病,排除了静脉血栓。由于临床症状迅速加重,并且CT检查中仅观察到少量组织内气泡,遂紧急行手术,完全打开肩袖并进行清创。患者随后接受了高压氧治疗,数周后康复并进行了重建手术,效果良好。感染由左肩关节扩散,仅检出A组溶血性链球菌。
本例的特殊之处在于患者组织中仅有少数气泡存在。大多数已报道的病例显示有大量游离气体,从而使诊断变得非常容易。放射科医师需要牢记,即使没有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等产气菌存在,组织内仍可能因发酵过程中的二氧化碳产生以及迅速坏死而检测到气体。因此,即便只有一个气泡,也强烈提示NF的诊断,应当立即进行手术干预。
坏死性筋膜炎
(没有检测到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患者为63岁男性。根据提供的CT及超声影像,左侧上臂皮下及深部软组织区域可见明显肿胀,伴局部低密度区及少量气泡影,提示可能存在软组织内气体生成。进一步可见肿胀范围已经波及到胸侧壁、胸大肌及三角肌筋膜间隙。超声图像中也能观察到皮下及更深层组织回声紊乱,未见明显大块脓腔但存可疑液体暗区。总体而言,影像提示深筋膜及相邻软组织受累,伴少量气体征象。
结合患者的高龄、左上臂及胸侧壁快速进展的肿胀、皮肤水疱及红肿、出现气体阴影、急性混乱(意识状态变化)及血压下降的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发现的筋膜及深层组织内少量气泡征象,最可能的诊断为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病原学检测提示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进一步支持本诊断。此类感染一旦确诊,需紧急处理,以避免进一步的软组织坏死及全身并发症。
在急性期或术后早期,患者主要以休息、避免牵拉创口、预防继发感染为主。当感染控制并进入康复期,可在确保创口愈合及病情平稳的前提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
整个康复过程应坚持FITT-VP(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进度Progression)原则,每周或每两周评估一次恢复情况和耐受度,适时调整运动量。遇到任何明显疼痛、红肿或其它不适,应暂停训练并及时就医。
本报告仅基于所提供的病史和影像资料作出初步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和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方案。患者应依据临床实际情况并结合专科医师的面对面评估和指导,制定并执行最终的治疗和康复计划。
坏死性筋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