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产气细菌的坏死性筋膜炎中出现组织气泡

临床病例 10.05.2013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63岁,男性
作者: 1Marklund M, 2Skjoennemand M.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患者左上臂出现肿胀并略微发红,起初按照丹毒进行治疗。两个小时后,肿胀扩散至乳房外侧壁、胸大肌及三角肌。超声检查排除了血栓的可能。患者出现神志混乱并血压下降,出现水疱后进行了CT检查。

影像学表现

在初次超声检查中,观察到弥漫性皮下水肿以及低回声、水肿的肌肉组织区域(图1)。
由于肾小球滤过率(GFR)较低,行未增强CT检查,结果显示左侧腋窝水肿伴有淋巴结肿大,严重的皮下肿胀以及上臂肌肉增厚。外侧乳房、肩袖、肱三头肌、肱二头肌、三角肌、斜方肌以及胸肌均受累。此外,还注意到左侧胸锁乳突肌轻度增厚。
在左侧肱肩关节附近以及肩胛下肌内检测到3个小气泡(1-2 mm)(图2-4)。在左侧胸锁乳突肌内还发现1个1 mm大小的气泡。左臂未进行静脉注射或抽血检查。基于症状的迅速进展以及即使极少量气体的形成,患者被怀疑患有坏死性筋膜炎并接受了紧急手术。

病情讨论

坏死性筋膜炎(NF)是一种罕见(每年发生率约为4/10万)但严重、进展迅速且广泛扩散的感染,主要位于深筋膜并继发性地引起肌肉和皮下组织坏死。NF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Grp. A Haemolytic Streptococcus)感染引起,有时还可合并其他需氧或厌氧菌种,如拟杆菌属(Bacteroides spp.)、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 spp.)、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变形杆菌属(Proteus spp.)、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p.)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真菌感染也可导致NF。这些细菌可通过血源途径(例如来自关节感染),或在创伤后由表面感染扩散,或在手术后由内脏扩散[1]。仍有大量病例原因不明确。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酗酒、药物滥用、超重以及免疫系统受抑制似乎都是易感因素。NF的死亡率很高(25-50%),因此及时确诊并进行正确治疗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2]。
患者通常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皮肤发红[3]。在就诊前往往已接受过抗生素治疗但无效。肿胀可在数小时内迅速加重,肿胀皮肤上可能出现出血性水疱。患者往往有体温升高,血液检查可见感染迹象。如果最初未给予正确治疗,病情可能会进展至休克前期、意识模糊,最终导致死亡[4, 5]。
本例患者并无易感的基础疾病,排除了静脉血栓。由于临床症状迅速加重,并且CT检查中仅观察到少量组织内气泡,遂紧急行手术,完全打开肩袖并进行清创。患者随后接受了高压氧治疗,数周后康复并进行了重建手术,效果良好。感染由左肩关节扩散,仅检出A组溶血性链球菌。
本例的特殊之处在于患者组织中仅有少数气泡存在。大多数已报道的病例显示有大量游离气体,从而使诊断变得非常容易。放射科医师需要牢记,即使没有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等产气菌存在,组织内仍可能因发酵过程中的二氧化碳产生以及迅速坏死而检测到气体。因此,即便只有一个气泡,也强烈提示NF的诊断,应当立即进行手术干预。

鉴别诊断列表

坏死性筋膜炎
丹毒(化脓性链球菌)
静脉血栓形成

最终诊断

坏死性筋膜炎

证书

(没有检测到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左侧肩胛下肌肿胀,并有2个小气泡。

icon
左侧肩胛下肌肿胀并出现2个小气泡

左肩关节内有一个小气泡

icon
左肩关节内有一个小气泡

左侧胸锁乳突肌内有一个小气泡

icon
左侧胸锁乳突肌内有一个小气泡

左上臂肌肉水肿

icon
左上臂肌肉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