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女性,被推测患有风湿性多肌痛,并接受每周2.5毫克的ledertrexate治疗。该患者患有腕关节软骨钙化、双手关节炎以及多次爆发的腕关节和掌指关节多灶性滑膜炎。该患者因可疑的双侧跟腱炎所致跟腱疼痛而进行超声检查。
在右侧跟腱的中央部分并沿其长轴(图 1 和图 2),以及在左侧跟腱(图 3 和图 4)可见多处高回声细长沉积并伴随声影。跟腱增厚且呈低回声。两侧跟腱的检查结果相同。
背景
钙焦磷酸盐沉积病(CPPD)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况,影响欧洲和美国 4–7% 的成人群体,但可呈现多种临床形式 [1]。该病可累及单个或多个关节,并且可能伴随或不伴随炎症综合征 [1,2]。它可以是遗传性的,也可以是散发性的,而年龄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1,2]。
软骨钙质沉着症是 CPPD 的常见表现,然而它也可导致囊状骨质缺损(geode)、骨赘(osteophyte)以及严重的关节破坏 [1]。在大约四分之一的病例中,可在肌腱中发现钙化,最常见于腓肠肌肌腱;不过也有文献报道四头肌腱、肱三头肌腱或如本例的跟腱出现钙化 [1]。
临床观点
CPPD 患者常常表现混杂,可从无症状到急性疼痛,并可在数月内反复和缓解 [3]。当累及跟腱时,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跟腱附着点病变和深层跟后滑囊炎的体征 [4]。
腱内钙化在排除腱炎时可能成为意外发现,从而有助于因其特异性而将诊断重新定位到 CPPD 上,这是一种病理的间接征象 [5]。
影像学观点
在超声检查中,含有钙焦磷酸盐沉积的肌腱会表现为多发的高回声、沿肌腱长轴分布的细长/线样结构,并伴有声影 [2]。超声尤其有用,因为它可以显示常规 X 线尚未能探测到的小钙化灶 [5]。在存在炎症时也可利用能量多普勒显示高血管化表现。
常规 X 线可显示沿着肌腱长轴的腱内钙化 [1]。
MRI 对于显示钙化的敏感度较低,因此其作用有限 [1]。
腱内沉积物的鉴别诊断包括羟基磷灰石沉积,但后者外形更均匀、圆形且低回声,这与 CPPD 的不同 [5]。
结果
证实这一对 CPPD 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征象有助于在现有非特异性症状背景下,重新调整患者治疗方向,以识别此前未知的 CPPD。
要点 / 教学要点
沿跟腱轴向分布的多条高回声带状影代表钙化点,这是钙焦磷酸盐沉积病(CPPD)的敏感且特异性的表现。
在整个稿件及相关文件中,所有患者数据均已完全匿名化。
焦磷酸钙沉积病
本例患者为81岁女性,因跟腱疼痛进行超声检查。超声图像显示在双侧跟腱长轴方向可见多条线状高回声影,伴随声影。结合其形态及分布特点,疑似为腱内钙质沉积。该发现与其他部位关节软骨钙化(软骨假性痛风)病史相一致。未见明显腱断裂征象或腱纤维连续性缺损,但跟腱周围局部可有轻度软组织增厚,提示可能合并炎症改变。
患者既往存在软骨假性痛风(软骨钙化)的病史,且超声显示多处长条状高回声带,与腱内焦磷酸钙沉积所常见的声像图相吻合,这也符合CPPD累及肌腱时的表现。
通常表现为更均质、圆形或类圆形高回声沉积,且部分区域可呈弱回声;虽与CPPD相似,但形态学上仍有差别,故列为鉴别诊断之一。
如创伤、慢性炎症或代谢性疾病等,可出现腱周钙化或局部钙质沉积,但与患者长轴线状沉积的特点不完全吻合。
综合患者年龄、既往诊断(软骨假性痛风、双手关节炎、腕关节钙化等)、临床症状(跟腱疼痛)及超声影像学表现(多条高回声线状带),最可能的诊断为焦磷酸钙沉积病(CPPD)累及跟腱。
1. 保守和药物治疗
2. 物理治疗与康复训练
3. 运动处方(FITT-VP原则)示例
4. 特殊注意
本报告基于现有病史及影像资料进行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面对面的临床诊断和医生的专业意见。实际治疗应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综合判断并制定方案。
焦磷酸钙沉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