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因左腿疼痛性肿胀持续2个月就诊。既往病史无异常。体格检查显示左腿存在疼痛的软组织肿块。未见其他全身症状或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
前后位X线片显示左胫骨近端干骺端髓腔及骨皮质内可见虫蚀样骨质破坏性病变(图1)。MR成像显示左胫骨近端干骺端骨髓被肿瘤所替代,伴邻近软组织肿块并侵及骨皮质(图2)。胸、腹及盆部CT显示右侧乳房软组织肿块(图3)。CT未见异常淋巴结肿大或内脏受累。内侧斜位乳腺X线摄影可见右乳房6点钟方向、前部深度区域存在边缘呈毛刺状的肿块(图3)。
经超声引导对左腿软组织肿块进行针芯活检,病理示高级别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CD79a+和CD20+表型(图4)。骨髓检查结果正常。经超声引导对右侧乳腺病灶的针芯活检,病理示浸润性导管癌,未另作特殊说明(NOS),E-cadherin免疫组化呈阳性(图5)。腋窝外科评估为阴性。
多原发癌(MPC)是一种特定的恶性肿瘤类型,表现为在同一患者中同时或先后诊断出一个以上的原发肿瘤 [1]。同步多原发癌(SMPC)定义为在六个月内出现的两个或以上肿瘤 [1, 2]。据报道,SMPC 的发病率很低(0.8%),而同时存在实体肿瘤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则更为罕见 [2]。有研究认为,导致同步恶性肿瘤发生的因素包括患者的高龄、原发或癌症相关的免疫功能障碍以及遗传易感性 [1-3]。虽然在 MPC 病例中为每一个可能出现的病灶进行活检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4],但仍需重视实体肿瘤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在生物学行为方面的不同。治疗方案取决于肿瘤部位,可能包括对每个肿瘤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放疗或化疗 [2, 3]。
原发性骨淋巴瘤(PBL)是一种罕见肿瘤,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比例不足 1% [5, 6]。几乎所有肿瘤都定位于长骨,患者通常表现为疼痛和/或可触及肿块。PBL 的影像学表现从近乎正常到以溶骨性、成骨性或混合性破坏为主及其变异不等。在 MR 成像中,骨质破坏情况多种多样。有文献指出,当存在较大骨外肿瘤而皮质相对保留时,往往提示淋巴瘤。MR 成像可能显示在 T2 加权序列上穿透骨皮质的小的线状中高信号灶 [6]。
本例患者在分期 CT 中被发现患有浸润性导管癌(NOS)。
当在已知原发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现一个或多个可疑骨骼病灶时,往往会被认为是该已知恶性肿瘤的骨骼受累。然而,在初次诊断乳腺癌时出现单发骨转移的情况并不常见。乳腺癌骨转移常为成骨性,通常累及多个部位,且很少向邻近软组织延伸。这些特征通常有助于区分原发性与转移性恶性病灶 [7]。尽管少见,但对于类似淋巴瘤等原发性骨病变的可能性仍应予以关注,尤其是当骨髓肿瘤被软组织肿块包绕而皮质并未广泛破坏时。
同期原发骨非霍奇金淋巴瘤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无翻译内容)
在左小腿(胫骨)X 光平片可见骨质密度异常改变,局部骨小梁结构紊乱,皮质部分受侵但大面积连续性尚保存;可见明显的软组织肿块形成。MRI 显示同一区域内骨髓信号异常,肿瘤向周围软组织突起,肿块边界尚清,局部软组织水肿改变。整体表现为骨内外同时受累,骨皮质尚未发生大范围破坏,局部有软组织肿胀和肿块形成。胸部 CT 同时提示乳腺内有占位性病变,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
结合患者高龄(81 岁)、左小腿疼痛肿胀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骨质破坏相对边界清晰且皮质保存、伴较大软组织肿块)和病理学结果(显示淋巴瘤细胞特征),辅以乳腺病灶组织学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可诊断为:
“同步多原发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合并原发性骨淋巴瘤”。
若仍有疑问,可进一步行 PET-CT 或更全面的骨髓及淋巴结活检评估,以明确病变范围及分期。
治疗策略:
康复与运动处方:
本报告仅为参考性分析,不可替代面对面诊断或专业医生的治疗建议。患者应定期就医并按照主诊医师的意见进行相应处理。
同期原发骨非霍奇金淋巴瘤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