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7岁的男性患者初次就诊时诉双侧小腿疼痛,并在偶尔跑步后出现轻微的胫前肿胀。他于1996年接受了甲状腺全切除术。其维生素D3水平处于正常范围的较低值(60nmol/l)。六年后,他因双侧股骨出现类似疼痛再次就诊。
2007年对双小腿进行的常规X线检查显示,两侧胫骨前皮质(图1a+b)存在相邻透亮区,右侧伴有轻度胫前软组织肿胀。2013年对右胫骨的随访影像显示在胫骨前皮质(图2)仍可见一条小的残余水平透亮线。2007年的骨显像(图3)可见胫骨前皮质沿纵向呈对称性线状信号增强,并伴有局灶性热点。两侧股骨也可见较轻微的纵向皮质显像剂摄取。2013年的骨显像随访(因疼痛复发——此时疼痛部位在股骨)显示双胫骨沿纵向仅有轻度残留线状信号,同时在股骨中段及近端出现两个对称性局灶性热点。2013年对股骨中段进行的CT(图4a)显示双侧皮质内低密度病灶。高分辨率CT可见一处灰色皮质区(图4b),相邻有不规则的小水平骨折线(图4b-d),且无骨膜反应迹象。
虽然应力性骨折可能发生于身体的许多不同骨骼,但由于在直立活动时承受更高的拉应力,下肢更容易出现不足性骨折。应力性骨折可分为疲劳性骨折(正常骨在机械过载下)或不足性骨折(结构削弱的骨在正常负荷下)[1]。在本例患者中,维生素D水平偏低可能因骨矿化不足而导致骨质能力不足。胫骨应力性骨折通常见于跑步者、芭蕾舞者和军队新兵,在训练不足的人群中更常见 [1-6].
在此语境中,“shin splints”一词源自患者小腿周围疼痛的临床表现,并概括了各种胫骨疼痛综合征,包括“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MTSS),其通常与胫骨前内侧或后内侧骨膜软组织改变有关。许多作者[5, 6]认为,MTSS是应力性骨折的前驱阶段,作用于肌肉-骨骼单元的病理生理机制是一个连续过程,而非一次性事件,尽管在文献[1-6]中对shin splints和MTSS的疼痛部位以及影像学证实的应力性骨折报道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也可能与各病例采用的成像方式及分辨率不足有关,因为许多细微骨折线只能在高分辨率CT下才能观察到。
影像学证实应力性骨折最常见的部位包括胫骨前中段、胫骨远端以及股骨内侧或外侧中段。横行骨折比纵行骨折更常见。
骨显像(在MTTS中呈线状模式并先于应力性骨折时出现局灶性热区)在显示应力性骨折方面的敏感性几乎达100%,因此是首选方法[3, 4]。骨显像和MR信号的改变往往比X线表现提早数周出现。Mulligan等人[2, 5, 7]描述了在应力性骨折部位周围出现的“灰皮质征”(图4),这很可能代表了皮质内骨改建增加的区域,如SPECT对股骨横行骨折部位的成像所示(图5a+b)。尤其当此“灰皮质征”在不存在明显横行骨折线时出现,放射科医师可能面临诊断挑战。治疗方法包括限制外部应力(例如休息或减少训练),或通过物理治疗强化肌肉-骨骼单元的内部材料特性,或纠正钙-磷代谢(在本例中为维生素D补充)。若影像学证实确有骨折线,则需相应调整治疗时长。
胫股应力性骨折(又称胫骨夹板)
(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1. 从提供的下肢X线片(胫骨、股骨)以及后续的骨扫描和CT图像可见:
• 胫骨中下段及股骨干部位有轻度的骨皮质密度变化,部分区域可见“灰色皮质征”(gray cortex sign)。
• 在CT横断面影像中,胫骨/股骨的皮质下显示有限的透亮区,但不一定出现明显的横行骨折线。
• 骨扫描提示在上述位置有放射性摄取增高的区域,表明可能存在主动的骨质重建或应力反应。
2. 临床上患者在跑步或承重后感到双侧小腿或大腿疼痛,与影像所见的胫骨、股骨干应力改变相符。
3. 既往全甲状腺切除及较低的维生素D水平,提示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骨矿化不足或内分泌-代谢因素干预,使得骨骼更易出现应力性病变或骨质减低。
结合患者反复性的跑步后疼痛、维生素D水平偏低及影像学所示的“灰色皮质征”和骨扫描摄取增高,最可能的诊断为双侧胫骨及股骨干的应力性骨折(应力反应或不全骨折)。
进一步的精准诊断需要结合临床体格检查、跟踪影像学变化(例如重复 X 线、MRI 或高分辨率CT),以及评估骨代谢指标(钙、磷、甲状旁腺激素等)。必要时,可在后期出现明显骨折线时核实诊断。
1. 保守治疗:
• 负重管理:建议减少或暂停高冲击运动(如跑步、跳跃),转而使用低冲击活动(如游泳、骑车)维持心肺功能及下肢肌力,待症状缓解再逐步恢复。
• 骨代谢纠正:根据检测结果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必要时检查甲状旁腺功能,以免骨重建障碍。
• 理疗与肌力训练:物理治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减轻炎症;肌力训练重点应针对小腿及股部肌群,以改善骨-肌单位的力学平衡,降低应力集中风险。
2. 手术治疗:
• 若出现明确的应力性骨折并且不稳定,或保守治疗失败、病程迁延且骨折线进展,可能需要考虑内固定或其他手术处理,但这通常不是首选方案。
3.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FITT-VP 原则):
• 频度(Frequency):早期建议每周2-3次低冲击有氧活动(如椭圆机、游泳),症状减轻后逐渐增加到每周3-4次。
• 强度(Intensity):保持中低强度(自觉用力为60-70%的最大心率),严格避免疼痛明显加重;在康复后期结合低幅度的力量训练以增加肌肉力量。
• 时间(Time):每次运动20-30分钟,并逐渐延长至30-40分钟;注意循序渐进,若疼痛或不适出现则及时减少运动量。
• 方式(Type):以关节负荷小、连续性强的有氧运动为主,辅以弹力带或小负荷抗阻训练来强化下肢肌群。
• 进阶(Progression):在无疼痛或仅有轻度不适的情况下,每2-3周可增加训练量或强度10-20%。若症状复发则需调回上一阶段。
4. 注意事项:
• 若因既往甲状腺治疗或维生素D缺乏导致骨质状况欠佳,应在运动处方中保持谨慎循序的原则,避免任何形式的剧烈撞击或爆发性动作。
• 定期监测骨代谢和肌肉力量,若疼痛加重或出现新症状,需及时复诊并重新评估。
免责声明:
本报告基于现有影像及病史信息进行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师的意见。临床诊疗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由执业医师做出综合判断与处理。
胫股应力性骨折(又称胫骨夹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