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2岁的女性,十年来反复出现炎症性右膝疼痛并伴有肿胀。
关节穿刺的治疗效果是暂时的。
临床检查显示,在股骨-髌骨关节髌骨的内侧和下方出现疼痛,同时伴有肿胀。
膝关节X线显示关节积液,并在Hoffa脂肪垫内发现肿物(图1a,1b)。
MRI示髌腱下囊内关节内分叶状肿物,在T1WI上呈低信号,瘤内无脂肪成分(图2a),在T2WI上呈均匀高信号(图2b),肿物内可见低信号线状结构,与血管结构相符。未见含铁血黄素沉积(图2c)。
注射钆对比剂后,病变明显强化(图2d)。
病变侵及髌骨下极。
可见滑膜强化和关节积液。
CT证实病变侵及髌骨(图3a,3b),随后CT引导下经皮活检提示血管畸形(图3c)。
患者接受了关节镜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学检查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伴静脉畸形。
软组织血管瘤是常见的良性血管肿瘤。儿童和青少年最常受累 [1, 2]。
与其他部位(皮下、肌内)的血管瘤相比,累及滑膜的血管瘤较为罕见,仅占所有血管瘤的1%。膝关节是最常受累的关节(60%),尤其是在髌上区 [3]。
与皮肤血管瘤容易因皮肤变色而被诊断不同 [1],深部血管瘤若无影像学检查则难以确诊 [2, 4]。
关节血管瘤的患者表现为疼痛、肿胀、自发性关节积血 [1, 2, 5],有时伴随活动受限。但也可能无任何症状 [3]。
常规X线片的表现并不特异 [5],可见关节积液、肿块效应、偶见静脉石以及在晚期出现骨质侵蚀 [6]。在某些病例中,X线片也可能正常 [2, 3, 7]。
MRI是诊断关节血管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
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包括在T1WI上信号中等 [2, 4, 5, 6],在T2WI上信号不均匀,可见多个高信号区,代表含有缓慢或淤滞血液的血管结构,外观类似成串的葡萄 [2, 3, 4, 5, 6]。注射钆对比剂后通常可见不均匀强化 [6]。
有时在T1WI上可见病灶周边高信号,对应病灶内脂肪成分 [2, 4]。
在T2WI上可见病灶内液-液平面,以及血栓形成表现为圆形低信号,类似静脉石 [4, 6]。
本例则较为非典型,T2WI上出现低信号线状结构,代表高速血流。
MR成像还可发现骨质改变,如骨膜、皮质或骨髓反应 [1, 3],以及半月板和周围组织的侵犯 [3]。
对病变范围进行仔细的MR成像分析,对于选择关节镜或开放切除等手术方式非常重要。
如果MRI表现具有典型特征,一般不需要在手术前进行经皮活检 [8]。然而,在更具非典型特征的病例中,是否在术前进行活检常由多学科团队会议决定。
组织病理学表现多样,可表现为海绵状/静脉性/或混合性滑膜血管瘤,也可表现为非特异性滑膜炎。常见纤维脂肪隔 [2]。
总之,滑膜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最常累及膝关节。MRI检查对诊断至关重要,能够表征病变的特点并明确病变范围。最终诊断依赖于活检或手术标本的组织学检查。
膝关节滑膜血管瘤
没有检测到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
1. 从膝关节正侧位X线可见右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轻度肿胀,关节间隙基本保留,骨质形态未见明显侵蚀或破坏征象,未见明显骨质增生或钙化影。
2. CT显示髌上或髌旁软组织密度影,边界较清楚,部分可见内部不均匀密度;若仔细观察,可能见到低密度小灶或类似血管通道的结构。骨质并无显著的破坏,仅见轻度关节面下骨皮质受压迹象。
3. MRI为本病最重要的诊断依据:在T1加权像信号多呈中等或中低信号,T2加权像显示病灶为高信号区,内部可见不均质高信号及线状低信号区提示血管或血流结构;注射对比剂后呈明显的多区域或条片状强化。病变主要位于髌骨周围滑膜(或膝关节滑膜结构)处,可侵及周边软组织,形成团块或葡萄串样改变。
基于患者10年反复疼痛及肿胀病史,并结合上述影像学表现,可能的诊断包括:
综上,滑膜血管瘤更符合本例不均质T2高信号、血管流信号等特点,且与临床反复疼痛与肿胀符合。
结合患者年龄、病程长达十年、反复关节肿胀及疼痛的临床表现,以及MRI不均匀T2高信号、强化后显著增强,且疑见血管通道的表现,最可能的诊断为
膝关节滑膜血管瘤(Synovial haemangioma)。
若仍存疑,可在多学科团队会议后考虑关节镜或开放手术时取组织活检进一步证实。
外科干预:对于症状明显且已明确或高度怀疑为滑膜血管瘤者,关节镜下或开放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术中需准确识别病变边界,避免残留。
保守治疗:若病灶小且症状轻微,可尝试口服止痛和抗炎药物,并观察病变是否进展,但长期疗效往往有限。
术后管理:术后早期配合制动与冰敷以减轻关节肿胀,必要时可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关节穿刺减压。
康复原则:以保护关节、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力为目标,遵从循序渐进与个体化原则。
FITT-VP 范例:
• 频率(Frequency):初期可每周进行3-4次轻度关节活动训练,待耐受后可逐渐增加至5次/周。
• 强度(Intensity):从低强度等长收缩训练开始(如直腿抬高,膝关节轻度屈曲时的股四头肌收缩),逐步过渡到中等阻力练习。疼痛明显时,应适当降低强度。
• 时间(Time):每次练习10-15分钟起步,随后可渐增至20-30分钟;分组训练时每组5-10次,休息30秒至1分钟。
• 类型(Type):早期可做非负重或轻负重练习,如坐位/仰卧位关节主动活动;中后期可逐渐增加站立下的负重屈伸训练、固定车或游泳等。
• 进阶(Progression):随着关节稳定和疼痛缓解,逐渐增加负重和弯曲角度,并在后期加入肌力和本体感觉训练。
• 体积(Volume)与模式(Pattern)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保证不出现明显不适或疼痛急剧加重。
注意事项:如有显著疼痛、出血倾向或心肺功能等基础疾患,应降低运动强度并及时复诊。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病史及影像学资料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最终诊断与治疗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
膝关节滑膜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