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淋巴瘤

临床病例 11.12.2013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71岁,女性
作者: G. Feutry G, Arditi D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71岁的女性,患有糖尿病,一个月前开始出现无痛性跛行,就诊于全科医生。医生要求进行骨盆X线检查,结果显示左侧髂骨和髂耻支有粉碎性骨折。

影像学表现

一次 18-FDG PET-CT 显示左髂骨翼部有一个渗透性溶骨性巨大肿块,大小约为 17.7 x 11.1 x 18 厘米,并且有显著的示踪剂摄取,最大 SUV 值达到 18.9(图 2)。其他高代谢病灶见于颈部和腹部淋巴结、右侧髂骨翼以及 L4 椎体。证实存在左侧髂骨、髋臼以及髂耻支的骨折。
MRI 显示左侧髂骨翼为中心的巨大肿物,并向盆腔内延伸。注射对比剂后除中央坏死区外,肿物表现出明显强化(图 3)。弥散成像图显示 ADC 值(0.78)降低,提示细胞密度高。
最终诊断为大 B 细胞淋巴瘤,通过 CT 引导下活检确诊。

病情讨论

有两大类骨淋巴瘤:系统性骨淋巴瘤(继发性骨受累)和原发性骨淋巴瘤,后者定义为在诊断后至少6个月内仅出现骨病灶且无其他部位病变(由Coley于1950年提出)[1]。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占所有淋巴瘤的85%至90%[1]。NHL中超过25%的患者会出现骨受累,且起病时很少见。NHL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第六和第七个年龄段。男性风险也更高(性别比1.5:1)[2]。
症状隐匿,主要表现为疼痛、局部肿胀,有时可触及肿块。也可能出现系统性B症状。

从影像学角度来看,NHL中可识别出不同类型的病变[1]:
最常见的表现为溶骨性-破坏性病变,可见皮质破坏。常见骨膜反应,可能呈层状或片状。软组织受累常见,通常能耐受但被视为不良预后因素。
第二种表现为成骨-硬化性病变,多见于骨淋巴瘤转移而非原发性骨淋巴瘤。也可见到混合性病变,伴有溶骨区。
第三种表现为常规X线片上“近乎正常”的结果,但骨扫描或MRI可能显示异常。有可疑症状且X线结果正常的患者需进一步检查。
MRI可用于评估骨和软组织受侵。骨髓改变在T1上呈低信号、强化,通常在T2上呈高信号[1, 3]。MRI还可显示微小的线状皮质内缺损,这些在T2上呈高信号,并通过皮质通道反映肿瘤扩散。

随后,我们的患者接受了CHOP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及放射治疗,以减轻疼痛。由于感染和假体松动风险,手术及全髋关节置换被否决。

鉴别诊断列表

骨盆骨淋巴瘤
转移
骨髓炎
骨髓瘤
骨肉瘤

最终诊断

骨盆骨淋巴瘤

证书

图像分析

骨盆平片

icon
骨盆平片
icon
骨盆平片

骨盆部18F-FDG PET/CT - 骨窗

icon
骨盆18FDG PET CT - 骨窗
icon
骨盆 18FDG PET CT - 骨窗
icon
骨盆 18FDG PET CT - 骨窗

核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