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内骨样骨瘤

临床病例 19.12.2013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18岁,女性
作者: Teresa Fernandes, Ricardo Castro, Inês Oliveira, Bruno Araújo, Lina Melão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18岁女性主诉肩痛。

影像学表现

进行了肩关节的CT和MR检查。CT显示一个位于皮质基础、关节内的低密度病灶(图1、图2中的黑箭所示),与成骨性骨瘤的小窝相符,内部可见一些成骨样矿化灶。肱骨干骺端皮质也表现出轻度的反应性皮质增厚。肩关节的MR再次显示该关节内病变在质子密度序列(图3、图4)上呈低信号强度,在液体敏感序列(图5、图6)上呈高信号强度,且内部可见毫米级低信号灶,提示矿化(在CT上能更清晰显示)。此外,还可见反应性的骨髓水肿及少量关节积液。

病情讨论

骨样骨瘤是一种良性骨肿瘤,常见于青少年时期,在男性中的发生率高于女性(2:1)。典型表现为夜间疼痛,并可被水杨酸盐缓解。 [1]
它们可以位于骨皮质,也可罕见地位于骨髓或骨膜下(骨膜下)。 [1] 骨样骨瘤更常见于股骨、胫骨、肱骨的干骺端或在脊柱后方结构。 [1] 也有较少部分发生在关节内,此时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容易与其他关节内病变相混淆。 [1-5]
病变通常由处于不同成熟阶段的骨性“小巢”组成。在普通X线片和CT上可见一个小(小于2 cm)、圆形且界限清晰的透亮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中心钙化,并被反应性硬化和皮质增厚所包绕。 [1, 2] 在MRI上,“小巢”在T1加权像上多呈低信号,根据钙化程度不同,其在T2加权像上的信号表现也有所变化。 [6, 7] 有时由于“小巢”的信号强度与皮质骨相似,MRI可能无法显示较小的“小巢”。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可在CT和MRI上观察到“小巢”的强化。 [1, 8]
在关节内的骨样骨瘤中,反应性皮质增厚通常很少或缺如,如本例所示。在这种情况下,MRI对于诊断尤其有用,因为它可以显示“小巢”周围的骨髓水肿以及关节积液。 [1]
有作者报道骨样骨瘤可自行消退,并且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加速这一过程。 [9] 鉴于本例骨样骨瘤位于关节内,患者采用NSAIDs保守治疗,开始治疗5个月后仍无疼痛。除药物治疗之外,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和刮 curettage。近年来,影像引导下的钻孔切除和射频消融(RFA)等微创技术的应用日益增多。其他微创技术还包括冷冻消融、关节镜下切除、酒精注射以及组织间激光光凝。 [9]

鉴别诊断列表

关节内骨样骨瘤
骨髓炎
创伤性损伤
骨膜软骨瘤

最终诊断

关节内骨样骨瘤

证书

目前没有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轴向CT

icon
轴向CT

冠状位 CT

icon
冠状面CT

冠状面背侧-跖侧

icon
冠状面背足投照

矢状位PD

icon
矢状位PD(质子密度)

冠状位脂肪抑制T2加权成像

icon
冠状位脂肪抑制T2加权成像

轴位脂肪抑制T2加权成像

icon
轴位脂肪抑制 T2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