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 60 岁女性患者,出现右大腿疼痛已持续 6 个月。2 年前因 Duke's B 期结肠癌接受过左半结肠切除术,目前处于缓解状态。
平片显示右股骨远端破坏性病变。
在MRI上,这个15 cm的病变表现出明显的骨髓浸润、内侧骨皮质挖蚀及皮质破坏,并伴有软组织延伸。膝关节面未受累。有趣的是,在无症状的左股骨远端也可见一个4 cm长的隐匿病变,其信号强度相似,同时出现早期内侧骨皮质挖蚀,提示可能存在同期病变。
锝-99m全身骨显像显示双侧股骨相应病变处均有异常显像剂高摄取,左股骨的摄取强度相对较低。在左侧乳突区也可见不对称性显像剂摄取,可能与此前治疗过的LCH区域有关。
患者入院时,被安排到曾于7年前治疗过其左颞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LCH] 的放射科医师处;但临床医生并未突出这一对诊断至关重要的线索。
右股骨病变活检证实骨受累由LCH引起,未见转移性癌。患者被选定接受联合化疗治疗。
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主要是一种罕见的儿童(0-15岁)疾病,不同类型的LCH其发病年龄各不相同。LCH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反应性或髓系肿瘤形成过程有关,并有免疫功能障碍的证据。它涉及组织细胞的克隆性增殖,主要影响骨髓、肝脏、脾脏、淋巴结和肺的网状内皮系统。
Eosinophilic granuloma(EG)形式的LCH影响年龄较大的儿童和年轻成人。其特征是骨骼病变,多发性骨损害的EG发生率比单一骨损害少3倍[1]。
骨骼LCH在MRI上的表现无特异性,且与疾病阶段密切相关,呈高度多样化[2]。与尤文氏肉瘤或骨髓炎相比,LCH在肿瘤周围引起的水肿较小。CT和MRI上可见骨内缘侵蚀以及有骨膜反应的芽状外观,这些表现可帮助放射科医生将成人的LCH与恶性肿瘤相鉴别[3]。
LCH在影像上可表现为感染以及良性或恶性肿瘤的样子。因此,活检对于确认初步诊断至关重要,尤其在已知恶性肿瘤的情况下,如本例所示。这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明显影响。与累及骨骼系统以外器官的多灶性播散性LCH相比,局灶性病变预后更好。目前,MRI是在骨骼LCH的管理中信息量最丰富的影像学工具,在骨骼LCH的分期、治疗和随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
像本例一样,LCH在老年患者中出现较为罕见,同时累及长骨也并不常见,因为只有三分之一的病变累及长骨。其中,股骨最常受累(13%)[1]。对临床医生和放射科医生而言,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以便在老年患者的鉴别诊断中纳入LCH的可能性。此外,还需警惕无症状的隐匿性同步病灶。建议采用全身MRI,不仅能发现更多的骨骼病变,还能识别骨外病变,其效果优于常规X线摄片和同位素扫描[5]。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 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没有可翻译的内容。
本例患者为60岁女性,主诉右大腿疼痛半年,既往有结肠癌手术并处于缓解期。根据提供的X线、MRI以及骨扫描图像可见以下主要特征:
综上,病变位置主要在右股骨干远端并累及周边骨髓,呈侵袭性溶骨表现,可疑存在多发或同步性病变。影像学上与炎症、恶性肿瘤或其他异常增殖性病变具有一定重叠性,需要结合病史和进一步检查加以鉴别。
综合患者年龄、既往结肠癌手术史、右大腿疼痛病程、影像学表现及局部病灶形态,结合文献指出LCH在老年患者中虽然少见但仍可能发生,并且病灶可呈溶骨,“芽状”骨皮质改变,相对较少的软组织侵犯,最终经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
若要最终排除恶性肿瘤转移或其他骨肿瘤,仍建议进一步行病理穿刺或活检以明确。此外,也应行全身评估(必要时可做全身MRI或PET-CT)以排除多发性病变或其他部位病变。
治疗策略: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FITT-VP 原则):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应定期随访影像和实验室指标,若出现疼痛加剧或活动后骨痛明显,应及时评估并调整方案。
本报告基于现有的影像资料及临床信息进行初步分析,仅供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有需要,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 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