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后骨肉瘤

临床病例 14.02.2014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53岁,女性
作者: Tentugal C, Duarte-Silva L, Oliveira-e-Castro M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中年女性在轻微外伤后因左腿疼痛来到急诊科就诊。
她既往病史显示曾在30年前因分化良好的骨淋巴瘤接受过高剂量放射治疗。
体格检查发现左腿有一个菜花样软组织肿物(图1)。

影像学表现

放射学检查显示骨密度呈异质性增高,并可见邻近软组织钙化(Fig.2)。与9年前的既往放射学检查相比,这些表现总体稳定,除软组织钙化略有增加外,被认为是放射治疗相关的改变(Fig.3)。此外,临床上怀疑胫骨近端骨折,因此请求进行CT检查。
CT显示了类似的发现,包括混合性的溶骨及硬化表现,以及软组织钙化(Fig.4),并证实存在病理性骨折。同时,还可见皮质破坏不清的区域以及较X线所示更低密度的无定形钙化。
由于这些表现在放射后背景下具有可疑性,因此进行了MR检查,结果显示胫骨存在破坏性浸润病灶,并伴有软组织肿块延伸至皮肤表面。在股骨内侧髁发现了一个跳跃病灶(Fig.5)。
随后进行的软组织活检结果证实骨肉瘤的浸润。

病情讨论

放射后骨肉瘤是一种继发性骨肉瘤,发生在因其他疾病接受放射治疗的组织中,其发生风险约为所有接受放射治疗患者的0.01-0.03% [1]。此外,放射诱发的骨肉瘤约占所有骨肉瘤的5.5% [1]。
该肿瘤在治疗后平均潜伏期为14.5-15.5年,范围可从3年至65年不等 [2, 3]。
放射诱发的骨肉瘤通常不发生在严重受损的骨区域,因为这些区域缺乏再生能力。相反,这些肿瘤往往生长在接受足够剂量导致细胞突变但未完全灭活的区域。因此,放射后骨肉瘤往往出现在放射野的边缘 [3]。
在某种程度上,医疗质量的提高可能使这些患者的预期寿命得到延长,从而让他们有更长的时间承受放射治疗的致瘤效应。
恶性骨样组织形成伴有高密度硬化是放射诱发骨肉瘤的特征。多达50%的患者可见合并放射性骨变化。皮质破坏和软组织侵犯是其主要特征,在MR成像中显示最佳,但CT也可用于评估 [4, 5]。
在放射性骨坏死过程中,骨愈合和重塑的影像学表现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很难排除恶性肿瘤。连续放射学检查中变化不明显更倾向于放射性改变;而疼痛、软组织肿块的出现、溶骨性病变增多以及在成像上可见活动性强化,则提示复发肿瘤或放射相关肉瘤的诊断。
治疗包括手术和化疗 [6]。手术选择包括广泛切除并保肢,或广泛切除并截肢。本例患者接受的即是后者治疗(Fig.6)。

鉴别诊断列表

放射诱发的骨肉瘤
放射后改变
骨髓炎
软骨肉瘤

最终诊断

放射诱发性骨肉瘤

证书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软组织肿块

icon
软组织肿块

9年前的X线片

icon
9年前的X线片

左腿CT检查

icon
左腿CT检查

术后X线片

icon
术后X线片

左腿核磁共振检查

icon
左腿的磁共振成像

急诊科X线片

icon
急诊科X线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