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性在轻微外伤后因左腿疼痛来到急诊科就诊。
她既往病史显示曾在30年前因分化良好的骨淋巴瘤接受过高剂量放射治疗。
体格检查发现左腿有一个菜花样软组织肿物(图1)。
放射学检查显示骨密度呈异质性增高,并可见邻近软组织钙化(Fig.2)。与9年前的既往放射学检查相比,这些表现总体稳定,除软组织钙化略有增加外,被认为是放射治疗相关的改变(Fig.3)。此外,临床上怀疑胫骨近端骨折,因此请求进行CT检查。
CT显示了类似的发现,包括混合性的溶骨及硬化表现,以及软组织钙化(Fig.4),并证实存在病理性骨折。同时,还可见皮质破坏不清的区域以及较X线所示更低密度的无定形钙化。
由于这些表现在放射后背景下具有可疑性,因此进行了MR检查,结果显示胫骨存在破坏性浸润病灶,并伴有软组织肿块延伸至皮肤表面。在股骨内侧髁发现了一个跳跃病灶(Fig.5)。
随后进行的软组织活检结果证实骨肉瘤的浸润。
放射后骨肉瘤是一种继发性骨肉瘤,发生在因其他疾病接受放射治疗的组织中,其发生风险约为所有接受放射治疗患者的0.01-0.03% [1]。此外,放射诱发的骨肉瘤约占所有骨肉瘤的5.5% [1]。
该肿瘤在治疗后平均潜伏期为14.5-15.5年,范围可从3年至65年不等 [2, 3]。
放射诱发的骨肉瘤通常不发生在严重受损的骨区域,因为这些区域缺乏再生能力。相反,这些肿瘤往往生长在接受足够剂量导致细胞突变但未完全灭活的区域。因此,放射后骨肉瘤往往出现在放射野的边缘 [3]。
在某种程度上,医疗质量的提高可能使这些患者的预期寿命得到延长,从而让他们有更长的时间承受放射治疗的致瘤效应。
恶性骨样组织形成伴有高密度硬化是放射诱发骨肉瘤的特征。多达50%的患者可见合并放射性骨变化。皮质破坏和软组织侵犯是其主要特征,在MR成像中显示最佳,但CT也可用于评估 [4, 5]。
在放射性骨坏死过程中,骨愈合和重塑的影像学表现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很难排除恶性肿瘤。连续放射学检查中变化不明显更倾向于放射性改变;而疼痛、软组织肿块的出现、溶骨性病变增多以及在成像上可见活动性强化,则提示复发肿瘤或放射相关肉瘤的诊断。
治疗包括手术和化疗 [6]。手术选择包括广泛切除并保肢,或广泛切除并截肢。本例患者接受的即是后者治疗(Fig.6)。
放射诱发性骨肉瘤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提供的影像资料(包含X线、CT及MRI)及临床照片,可见患者左腿近膝关节处存在明显的软组织肿块,呈菜花样外观。X线及CT显示:
MRI则更清晰地显示肿瘤软组织成分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见局部软组织内信号异常并与骨皮质连续。周边软组织结构亦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肿瘤出现明显的软组织占位。
临床上可见明显的菜花状肿物,局部皮肤破溃或溃疡样改变,提示肿瘤局部已较为侵袭性地生长。
结合患者病史(曾行骨淋巴瘤放疗、发病时间长达数十年后出现新生肿块)与影像特征,考虑以下潜在诊断:
综合患者的年龄、症状、既往骨淋巴瘤接受高剂量放射治疗史,以及影像学所示的骨皮质破坏、软组织侵犯及肿瘤骨化/钙化特点,最可能的诊断为:
放射后骨肉瘤(Radiation-induced Osteosarcoma)。
具体确诊通常需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若尚未进行活检,建议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
康复重点在于术后肢体功能恢复、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以及后期重建训练。若患者行截肢术,则需进行残肢护理及假肢适配训练;若行保肢术,则重点在于关节活动度及肌力恢复。以下基于FITT-VP原则(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总量Volume、进阶Progression)提出一般性方案: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切口愈合情况、患肢疼痛变化及全身状态,必要时定期复查影像和相关化验指标。若出现不适或并发症,请及时就医。
本报告基于现有影像和病史信息进行分析,旨在提供医学参考意见,不能替代线下面诊和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建议。具体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并在专业医护团队指导下进行。
放射诱发性骨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