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1岁的男性在左脚跖屈时感到左距骨内侧疼痛。症状始于三个月前,当时他开始打篮球。他的症状被认为与跗管综合征(TTS)有关,因此被转介接受MRI检查。
在 1.5 特斯拉磁共振扫描仪上对他的左踝关节进行了 MRI 检查。发现比目鱼肌肌腱插入跟腱的位置比通常更低 [图 1-3]。此外,在踝关节水平(拇长屈肌 FHL 的肌腹通常在此处终止)发现一团组织包绕 FHL 的肌腹 [图 1b]。在踝关节远端,这团组织似乎紧贴 FHL 肌腱,并沿着该肌腱在屈肌支持带(FR)前方进入跗管,一直延伸至距骨支撑部 [图 2, 3]。跗管内的神经和血管被向内侧及后方推移 [图 1b]。在所有序列中,该组织的信号强度与肌肉相同 [图 2, 3]。在这部分组织中没有类似肌腱和/或血管的低信号结构。这些发现被解释为一条向远端延伸的拇长屈肌(FHL)肌腹导致了跗管综合征(TTS)。
跗管在腹侧由FR界定,在前方由胫骨远端内侧皮质以及距骨和跟骨的内侧面界定。管内有肌腱(FHL、屈趾长肌、胫后肌)、血管(胫后动脉及静脉)以及神经(胫后神经及其终末分支)。这些神经在跗管内受压会导致跗管综合征(TTS)[1]。大约50%的TTS病例为特发性[1]。在其余病例中,已描述了多种病变作为病因,包括损伤后骨变形、屈肌腱腱鞘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滑膜肥大及副或异常肌肉[2]。
可能导致TTS的副肌包括[3]:a) Flexor Digitorum Accessorius Longus(FDAL):FDAL的患病率约为7%。其肌腱与胫后神经紧密相邻地进入跗管,位于FR下方,导致神经向前移位。在我们的病例中,神经血管束正好位于FR下方,排除了FDAL的存在[Fig. 1]。b) Peroneocalcaneus Internus(PCI):PCI并不常见。其肌腱向后并向外侧经过FHL,将FHL向内侧推挤,并与跟骨粘连。在我们的病例中,并未发现有肌腱附着于跟骨[Fig. 1]。c) Accessory Soleus(AS):AS的患病率为0.7-5.5%。它位于FHL后方、跟腱之前,止点可能位于跟骨与腓肠肌腱之间的任何位置[4]。当其肥大时,可能压迫胫后神经。在我们的病例中,可以看到比目鱼肌肌腹位置较低[Fig. 1-3],且远离神经血管束[Fig. 1, 2, 3]。d) Tibiocalcaneus Internus(TCI):TCI极为罕见。其肌腱在FR深面及神经血管束后方向下,止于跟骨的内侧皮质。在我们的病例中,神经血管束被向内侧和后方推移,且并未见肌腱附着于跟骨[Fig. 1]。
文献中已有报道,异常肌肉可能导致TTS[5, 6]。在这些TTS患者中,显示FHL的肥大肌腹延伸至跗管。第一例使用CT检查,第二例使用MRI检查。在我们的病例中,MRI准确显示了比目鱼肌肌腹位置偏低以及FHL肌腹下移延伸。TTS被认为归因于后者的发现。
因拇长屈肌(FHL)肌腹低位延伸而导致的 TTS。
(无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1. MRI 显示内踝附近(距骨内侧)区域软组织信号增生或异常,紧邻跖屈位时患者主诉疼痛区域。
2. 在距骨内侧和跟骨内侧围成的跗管(Tarsal Tunnel)内,可见屈拇长肌(FHL, flexor hallucis longus)肌腹异常低位延伸。
3. 小腿后侧肌群方面,可见比常规更低位的比目鱼肌肌腹(soleus),但此部位距离神经血管束较远,未见明显压迫迹象。
4. 神经血管束(胫后神经及其分支、胫后动脉及其伴行静脉)在跗管内有一定程度的前方或内侧方移位,与正常解剖位置相比较紧贴屈肌支持带(FR, flexor retinaculum)。
5. 未见明显骨质破坏或骨折征象,同时排除常见的其它局部肿瘤或明显炎性占位表现。
综合患者症状、三个月来运动增多(打篮球)的诱因,以及 MRI 对屈拇长肌(FHL)在跗管内低位肌腹延伸的清晰显示,可见跗管窄小并对胫后神经产生挤压。
最可能的诊断:跗管综合征(Tarsal Tunnel Syndrome,TTS)由屈拇长肌低位肌腹延伸所致。
1. 保守治疗:
- 减轻负重活动:限制或减少篮球等高负荷足踝运动,尤其避免过度跖屈或足部高强度旋转动作。
-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缓解疼痛炎症;短期内可考虑局部激素注射减轻神经周围炎性水肿。
- 矫形支具:使用足弓支撑或踝部护具,以减轻跗管内应力,辅助神经“减压”。
- 理疗:如热疗、超声、低频电刺激、离子导入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与水肿,促进组织修复。
2. 手术治疗:
- 若保守治疗 3~6 个月仍效果不佳,或症状持续加重,考虑手术探查和松解(跗管减压术),同时修复或调整异常肌腱位置(如屈拇长肌部分切除或肌腹修整),以解除对神经血管的压迫。
3.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FITT-VP 原则):
- 运动频率(Frequency):每周 3~4 次,先从低强度的踝关节主动活动训练开始。
- 运动强度(Intensity):依据疼痛耐受程度,维持低到中等强度,如不出现明显痛感则可适度增加。
- 运动时间(Time):每次 20~30 分钟,分阶段进行 2~3 组,组间适当休息。
- 运动方式(Type):以牵伸练习与稳定性训练为主,如小范围足踝背伸/跖屈拉伸、跟腱与足底筋膜牵伸、踝关节稳定平衡练习(如平衡板)等。
- 运动进阶(Progression):随着疼痛缓解与功能改善,可逐步增加弹力带阻力、增加单腿支撑或轻度慢跑等。若出现明显不适,及时调整或暂停。
- 特别注意:如出现明显肿胀或神经放射痛加重,应暂停训练并及时就医评估。患者需佩戴合适的运动鞋具以保护足踝关节,并定期进行医师或康复师随访。
此报告基于现有资料进行分析,仅供临床参考和患者教育之用。实际诊疗需结合患者面诊、进一步辅助检查及专科医生建议。本报告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当面指导。
因拇长屈肌(FHL)肌腹低位延伸而导致的 T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