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异常肌肉导致的跗管综合征

临床病例 13.03.2014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31岁,男性
作者: Staikidou Ioanna, Pikoulas Konstantinos, Giannikouris Georgios, Mantzikopoulos Georgios.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31岁的男性在左脚跖屈时感到左距骨内侧疼痛。症状始于三个月前,当时他开始打篮球。他的症状被认为与跗管综合征(TTS)有关,因此被转介接受MRI检查。

影像学表现

在 1.5 特斯拉磁共振扫描仪上对他的左踝关节进行了 MRI 检查。发现比目鱼肌肌腱插入跟腱的位置比通常更低 [图 1-3]。此外,在踝关节水平(拇长屈肌 FHL 的肌腹通常在此处终止)发现一团组织包绕 FHL 的肌腹 [图 1b]。在踝关节远端,这团组织似乎紧贴 FHL 肌腱,并沿着该肌腱在屈肌支持带(FR)前方进入跗管,一直延伸至距骨支撑部 [图 2, 3]。跗管内的神经和血管被向内侧及后方推移 [图 1b]。在所有序列中,该组织的信号强度与肌肉相同 [图 2, 3]。在这部分组织中没有类似肌腱和/或血管的低信号结构。这些发现被解释为一条向远端延伸的拇长屈肌(FHL)肌腹导致了跗管综合征(TTS)。

病情讨论

跗管在腹侧由FR界定,在前方由胫骨远端内侧皮质以及距骨和跟骨的内侧面界定。管内有肌腱(FHL、屈趾长肌、胫后肌)、血管(胫后动脉及静脉)以及神经(胫后神经及其终末分支)。这些神经在跗管内受压会导致跗管综合征(TTS)[1]。大约50%的TTS病例为特发性[1]。在其余病例中,已描述了多种病变作为病因,包括损伤后骨变形、屈肌腱腱鞘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滑膜肥大及副或异常肌肉[2]。
可能导致TTS的副肌包括[3]:a) Flexor Digitorum Accessorius Longus(FDAL):FDAL的患病率约为7%。其肌腱与胫后神经紧密相邻地进入跗管,位于FR下方,导致神经向前移位。在我们的病例中,神经血管束正好位于FR下方,排除了FDAL的存在[Fig. 1]。b) Peroneocalcaneus Internus(PCI):PCI并不常见。其肌腱向后并向外侧经过FHL,将FHL向内侧推挤,并与跟骨粘连。在我们的病例中,并未发现有肌腱附着于跟骨[Fig. 1]。c) Accessory Soleus(AS):AS的患病率为0.7-5.5%。它位于FHL后方、跟腱之前,止点可能位于跟骨与腓肠肌腱之间的任何位置[4]。当其肥大时,可能压迫胫后神经。在我们的病例中,可以看到比目鱼肌肌腹位置较低[Fig. 1-3],且远离神经血管束[Fig. 1, 2, 3]。d) Tibiocalcaneus Internus(TCI):TCI极为罕见。其肌腱在FR深面及神经血管束后方向下,止于跟骨的内侧皮质。在我们的病例中,神经血管束被向内侧和后方推移,且并未见肌腱附着于跟骨[Fig. 1]。
文献中已有报道,异常肌肉可能导致TTS[5, 6]。在这些TTS患者中,显示FHL的肥大肌腹延伸至跗管。第一例使用CT检查,第二例使用MRI检查。在我们的病例中,MRI准确显示了比目鱼肌肌腹位置偏低以及FHL肌腹下移延伸。TTS被认为归因于后者的发现。

鉴别诊断列表

由于 FHL 肌肉腹向下延伸导致 TTS。
副肌
异常肌肉

最终诊断

因拇长屈肌(FHL)肌腹低位延伸而导致的 TTS。

证书

(无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轴位T1加权/TSE图像

icon
轴向 T1W/TSE 图像

连续矢状位 T1W/TSE 图像

icon
连续矢状位 T1W/TSE 图像

连续矢状位 PDW/TSE 脂肪抑制图像

icon
连续矢状位 PDW/TSE 脂肪饱和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