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2岁的肺癌患者被转诊至我院。作为分期检查的一部分,进行了胸部CT检查,显示了一个特殊的病变。
典型胸骨孔的计算机断层图像。轴向平面和矢状平面(图1和图2)显示其与重要结构的紧密接触。
胸骨穿孔是一种解剖变异,不同人群的发生率为1%到10%。典型位置位于胸骨体的尾部区域。详细研究表明,这种异常与胸骨高度特异性的骨化模式有关。从胚胎学角度来看,它对应于分割骨骼前体为独立成分的过程中出现的异常。
胸骨最初由两条软骨带组成,分别位于正中线的两侧。这些软骨带沿中线融合,形成软骨性胸骨,并由六个骨化中心骨化:一个用于胸骨柄、四个用于胸骨体、一个用于剑突。骨化中心最先出现在各段的上部,并逐渐向下推进。有时某些节段会由多个骨化中心形成,其数量和位置各不相同。第一段可能有两个、三个,甚至六个中心。当存在两个中心时,通常上下排列,上部的中心更大;第二段通常很少出现多个中心;第三、第四和第五段则常由侧向分布的两个中心形成,它们不规则的融合解释了胸骨孔的罕见出现,或偶尔会出现纵向裂隙贯穿胸骨此部分,即称为fissura sterni的畸形。更罕见的情况是胸骨上端也可能被裂隙分隔。
了解这种解剖变异非常重要,因为在进行胸骨活检或针灸时,它可能带来气胸甚至心包/心脏穿刺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风险。此外,在肿瘤学患者中,它还可能表现为类似溶骨性病变的假象。
胸骨穿孔/胸骨孔
目前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在胸部CT冠状位、矢状位及横断面图像中,可见胸骨内存在一处圆形或近圆形透亮区域,位于胸骨体附近,呈明显的骨质局部缺损影样表现。病灶边缘清晰、规则,未见明显骨质破坏或侵蚀性改变。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肿胀或占位信号,亦无明确钙化征象。
根据图像特点,该病灶形态规则,边缘整齐,同时患者并无明显局部疼痛症状或肿胀征象。结合患者存在肺部肿瘤的病史,需与肿瘤转移相关的溶骨性病变进行鉴别。
综合患者既往肺部肿瘤病史、影像表现以及典型的胸骨孔外形特征,最有可能的诊断为: 胸骨穿孔(Sternal Foramen/Perforation),即一种先天性解剖变异。
该结构与病理性骨质溶解病变在影像上有相似之处,但其形态规则、边界锐利,且局部软组织无浸润征象,多提示为解剖变异所致。若仍有疑虑,可考虑进一步行CT多平面重建或其他辅助手段(如MRI或骨扫描)以排除肿瘤转移可能。
虽然胸骨穿孔本身并不影响常规运动,但由于患者有肺癌等基础病史,康复训练应结合整体健康状况及基础心肺功能。
此报告仅基于现有的影像资料和临床信息作初步学术性分析,不构成最终的医疗诊断或治疗建议。具体诊断和治疗方案需结合患者的全面病情评估以及线下专业医生的面诊所得。如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咨询专科医生。
胸骨穿孔/胸骨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