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骨内静脉引流

临床病例 16.07.2014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59岁,男性
作者: Simões, André; Araújo, Bruno; Viamonte, Bárbara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59岁男性,既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周围静脉功能不全病史,现出现右侧胫骨干可触及肿块,并伴有间歇性疼痛。既往无下肢外伤或感染史。对下肢进行了X线和磁共振检查。

影像学表现

下肢X线片显示胫骨干中段出现两个小的皮质缺损,一个位于前侧皮质,另一个位于侧方皮质,并且后者位于前者的颅侧。每个缺损通过一条小沟与髓腔内的异质区相连。此外,在胫骨前部区域可见一个小的软组织肿块,紧贴前侧皮质缺损。未见骨膜反应。
MR图像显示一个管状结构,起始于浅静脉系统,向后穿过胫骨干前侧皮质进入髓腔,然后穿透胫骨干侧方皮质,与深静脉系统相连。该管状结构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并在T1钆增强像上呈明显强化。
在胫骨前方皮下组织可见多处静脉曲张。未见血栓性静脉炎或骨髓炎的征象。

病情讨论

下肢静脉曲张的患病率很高,约占全球人口的10-40% [1, 2]。这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治疗对卫生保健体系具有重大影响。
骨内静脉异常十分罕见,文献中仅有少数病例报道 [2]。该病理的原因尚不明确。在生理条件下,长骨中的静脉血流既可以向心也可以离心流动,但以向心流动为主。Boutin等人推断,向心性经皮质静脉血流在静脉功能不全、静脉高压或二者并存的情况下可能被增强。这将导致血流主要为离心性,从而导致骨内静脉异常 [1]。相反,患有骨内静脉异常的患者也有发生静脉曲张和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1, 3]。
患者通常都有症状,并且伴有外周静脉功能不全 [2]。
对病理性静脉功能不全的处理取决于其原因及部位。大部分评估主要依赖临床和超声检查,只有少数病例会使用常规X线和MRI进行研究 [1]。
常规X线通常可以看到胫骨干中段的皮质中断,以及将皮质缺损与髓内溶骨性病变连接的沟槽。另一个典型发现是在皮质缺损附近的软组织肿块,代表皮下静脉曲张。
MRI所见证实了X线所见,显示一条从浅静脉系统起源的小血管,穿过皮质骨,在髓质内作为迂曲血管穿行,随后经营养管道排出,最终流入深静脉系统。
治疗可以是手术或非手术。手术治疗是通过结扎静脉异常来进行。一些作者提倡非手术方式,即通常使用硬化剂治疗 [4],在静脉造影中证实血流缓慢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安全且替代性的方法 [1, 3]。
在存在骨内静脉异常引流的患者中,典型的三联征包括:引起症状的胫前区静脉曲张、胫骨中段前方皮质缺损,以及扩大的骨内静脉和营养管道 [1]。

鉴别诊断列表

异常的骨内静脉引流
在其他方面正常的胫骨中明显的营养沟
动静脉畸形
静脉畸形
血管瘤
骨髓炎
血肿

最终诊断

异常的骨内静脉引流

证书

(无内容可翻译)

图像分析

常规X线检查 - 侧位片

icon
常规放射检查 - 侧位片

常规放射学 - 正位视图

icon
常规放射检查 - 正位视图

磁共振成像 - 矢状位STIR图像

icon
磁共振成像(MRI)- 矢状位STIR图像

MRI - 矢状面T2加权图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 矢状位 T2 加权图像

轴位 T2 加权影像

icon
轴向T2加权图像

MRI - 轴向T1加权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 轴向 T1 加权图像

MRI - 轴向T1加权脂肪抑制(对比增强)图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 轴位T1加权脂肪抑制图像(对比增强)

磁共振成像 - 矢状位 T1 加权脂肪抑制(增强)图像

icon
MRI - 矢状位T1加权脂肪抑制图像(增强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