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5岁的男士在打高尔夫时扭伤了右膝,随后出现右膝疼痛和肿胀,前往急诊科就诊。检查发现关节积液,膝关节伸展受限,且前抽屉试验呈阳性。
右膝关节X线片显示关节积液及三间室退变性改变。
右膝MRI最初由一位资深肌骨住院医师报告,显示前交叉韧带断裂、三间室退变性改变以及内侧半月板后角根部撕脱性损伤。随后,一位肌骨顾问放射科医生将该半月板撕裂报告为退变性半月板内出现气-液平面,与真空现象相符。
背景:
“真空征”(Vacuum Phenomenon,VP)是指在施加牵引力后关节内形成负压,从周围组织中释放出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在密闭关节内的聚集[1-3]。在CT检查中,这种现象通常见于脊柱关节病和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3]。
Resnick报告显示,在所有患者中有2-3%出现这种气体聚集,而在伴有退行性椎间盘病变的老年患者中则高达20%[4]。然而,在其他脊柱及椎间盘疾病中也可见到这一表现,如椎体骨髓炎、Schmorl结节形成、椎体塌陷伴骨坏死等[3]。在颞下颌关节中亦有少数此现象的病例报道,无论是否存在可识别的病变[5, 6]。Sakamoto在875名患者(其中524名为男性;平均年龄35岁)共914例连续3T MRI扫描中发现1.3%(12例)的VP。12例中有一半表现与半月板撕裂类似。通过GRE局部定位序列可以更好地观察到这些异常,3D SPACE序列是其次有效的检查方式[7]。在另一例报告中,在一位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外侧间室中也观察到了相同表现[8]。
影像学观点:
在X线平片上,VP可表现为气体密度,但在CT上更容易显示,气体衰减值范围约为-800至-400 Hounsfield单位[5, 9]。在MRI上,气体聚集在T1和T2加权序列上均呈低信号,与钙沉积和纤维组织的MRI信号类似,使得该现象的诊断具有挑战性。
结果:
真空征往往是退变或创伤等潜在疾病或病理状态的一种表现,因此治疗应针对导致此现象的基础病因。
教学要点:
膝关节内的真空征是一种罕见现象,可见于外伤性和非外伤性(如退变)原因。该现象可模拟半月板撕裂,因此放射科医师应熟悉其影像学表现,从而避免误诊并防止不必要的手术干预。
内侧半月板真空现象伴前交叉韧带断裂
目前没有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患者提供的X线与MRI图像,可见右膝关节软骨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变征象,关节间隙略有变窄。MRI上内侧半月板后角部位出现类似低信号的线性影,该低信号特征在所有常规序列上均表现为低信号,提示该部位可能存在“真空现象(Vacuum Phenomenon)”所致的气体伪影,而非实质性撕裂。关节内还可见积液,符合患者有肿胀、积液的临床表现。此外,由于患者有阳性的前抽屉试验,需考虑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可能,但在所附MRI序列中并未见明确完整断裂的征象,仍可能存在部分纤维损伤或扭伤。
结合患者年龄、外伤史(扭伤)、拍片与MRI所示的低信号伪影分布特点,以及X线可见的轻度关节退行性改变,综合判断最可能的诊断为:
真空现象(Vacuum Phenomenon)。
此类现象在膝关节相对少见,但可在退变或外力牵拉后出现,易与半月板撕裂相混淆。目前影像所见不支持明显的完全性半月板撕裂,但仍需警惕合并局部小范围撕裂或韧带部分损伤,如有症状持续或加重,仍建议行进一步临床评估。
真空现象本身无需针对性治疗,治疗重点在于原发病因(如退行性变、外伤、韧带扭伤等)。基于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在整个康复期间,要密切监测膝关节疼痛、肿胀和活动度变化。若出现症状加重,应停止训练并及时复诊,以排除新的损伤或潜在并发症。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及临床信息所做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面对面的专业医疗诊断或治疗建议。具体诊疗方案请咨询执业医师或专科医生。
内侧半月板真空现象伴前交叉韧带断裂